日本愛知縣是製造業產值最高的城市,和台灣一樣,當地的傳統產業也面臨人力老化的問題,看百年酒造、陶器廠如何轉型,用創新永續經營。
一層樓高的甑(蒸米的大型蒸籠)飄出陣陣米香,兩旁站著二名成年男子,忙著將剛蒸好的酒米倒入輸送帶。另一旁桌子圍滿穿著防塵衣的人員,反覆用雙手翻動熱騰騰的米,使其快速降溫後能順利在自動化的米麴箱中發酵。
愛知縣 》 關谷釀造
兼顧自動化精品化 提升價值
這裡是日本愛知縣有一六○年歷史的日本酒造——關谷釀造,每年生產約一四○萬瓶日本酒,營收逾十五億日圓(約三.一億元新台幣)。
不只如此,該公司位在豐田市的酒造吟釀工坊,雖然每年產量只有六萬公升,但業績卻是其他相同規模酒造的兩倍。去年,該酒造更攜手台灣代理商本事選酒、台灣冠軍茶園「徐耀良茶園」共同合作,推出台日首款東方美人茶梅酒,首批七○○支剛上市就銷售一空。
很難想像,一家位在日本中部山區的地方酒造,廠內居然有逾半數設備都已經自動化。「必須同時兼顧自動化和精品化才能提升價值。」關谷釀造第七代社長關谷健接受《今周刊》專訪時,一語道破他的經營哲學。
其實,關谷酒造的轉型,背後是來自於日本人力老化,及勞動法規愈趨嚴格的壓力。
時間回到一九九○年代,當時,專門負責製作日本酒的杜氏(釀酒職人中的最高責任者)出現一波退休潮,政府也修正《 勞基法》,規定勞工每周最多只能工作四十小時。
但,釀造日本酒是高勞力的產業,從精米、蒸米、製麴、製作酒母到上槽、裝瓶,都得靠老經驗的藏人(釀酒的職人)長時間手工製作。面對人力缺口,一向講求遵循古法的百年酒造,也不得不調整經營策略。
他們思考,日本酒市場雖大,但品質、價格較高的「特定名稱酒」只占二成,若能導入設備,運用數據,有效率地提升酒造內特定名稱酒產量,就有機會在人力、時間有限的情況下,維持或提高營收。
只是,在那個釀酒機械設備還不普及的年代,關谷釀造的轉型並不順利。
「一口氣要買很多設備需要很多資金,小酒造根本沒辦法負荷,何況機械設備還不成熟,沒辦法一次到位,自然難以兼顧酒的品質。」回憶起當時投入自動化生產的過程,關谷健直言甚至有不少觀念傳統的杜氏不看好。
他們花了十年時間,逐步汰換設備,改善廠房結構、購置精米機,還找上日本三菱農機開發可自動監測溫度,且自動調整擺放位置的米麴箱。「以前每二小時要量一次溫度,調整箱子的位置,確保酒米發酵均勻,如今導入了設備,至少省二個人力值夜班。」關谷健說明,目前酒造產能已是二○○○年的兩倍,但公司的人力卻和當時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