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428)
在今年兩岸三地一千大市值企業調查中,台灣IC通路霸主大聯大的排名一次往前躍進六四一名,達到五六七名,市值也成長七八%,不過去年大聯大營收、獲利其實未見成長,為何市場仍舊看好大聯大?
「如果還停留在看營收……,就還是傳統代理商的思惟。」大聯大財務長袁興文在接受採訪時這麼說。他回憶,其實公司在營收首度突破五千億元以後,就意識到集團未來要再成長,不能只是單純在IC通路商上著力。
以如今市值躍升的成績看,這樣的定調策略顯然成功,然而,對於過去靠併購壯大的大聯大來說,調整其實並不容易。大聯大是二○○五年由董事長黃偉祥一手創立,結合世平、品佳、詮鼎、友尚四家同業成立投控,也快速在成立九年後的一四年,一舉坐上全球IC通路龍頭。
袁興文坦言,「我們意識到需要換個角度來看,目前(營收)已經做到六、七千億元,絕對不是單純做IC通路買賣這麼簡單。」袁興文指出,除了追求營收成長,公司也認知到,在這幾千億元的營收裡,「延伸出來的上下游供應鏈,還有其他很多事情可以做。」
也就在那時,大聯大從過去透過併購成長,改為「修練內功」式的溫和式調整,在時任大聯大執行長、現任副董事長葉福海的推動下,袁興文表示,「我們開始推動大聯大二.○的規畫。一.○屬於傳統代理商業務,二.○就是要發掘新業務,但又要跟先前業務有連結。」
而推動數位轉型、進軍倉儲代工,就是大聯大二.○的一大重點。當時大聯大仍然在進行內部整兵,除了資訊系統升級,也成立「大大網」等五個供應鏈網路平台,整合集團資源,提供客戶更精準的數據服務,並在兩岸、東南亞建立智慧倉儲,爭取外包商機,打造大聯大所謂的「倉儲代工」新業務。
倉儲代工,是指當下游客戶要對某產品進行組裝時,可立即從大聯大倉庫出貨到客戶指定的生產線上,加速供應鏈反應,也可節省倉管與人力成本。
「聽來雖然可行,但因為客戶端必須調整既有組織架構……,業者會猶豫。」袁興文坦言,推出倉儲代工初期,並未獲太大回響,「還是停留在概念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