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的壓力已經是所有國內外企業都必須共同面對的,碳交易市場成為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重要工具之一,在低碳化的趨勢當中,台灣企業該如何透過碳交易壯大國際的永續競爭力?又該如何擬訂減碳策略?
《今周刊》周一(3/18)主辦《ESG永續台灣第四屆國際高峰會》,邀請台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副總李介文及台塑安衛環中心副總黃溢銓三位專家進行分享。
碳權奇貨可居!台灣碳權交易所田建中:企業沒問手續費就連忙開戶
▲台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
台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如今碳有價的時代,製造業排放氣體就像是在噴錢,雖然收取碳費,對於今年台灣製造業是一件大事,但是更重要的是,在自願的碳信用抵換機制下,碳權買賣的重要性也水漲船高。
田建中指出,在全球供應鏈的大環境下,被大客戶「自願」減碳,其實比起強制的碳費更重要,不遵守減碳政策可能就會接不到客戶訂單。
田建中指出,全球最大的品牌和市場都在北美,微軟有96.7%的碳排來自範疇三,已經積極推定供應鏈的減碳計畫;蘋果2023年也花費2億美元投資林地計畫,以達成碳減除的目標,都可以看出北美科技巨頭在面對減碳議題的態度。
而台灣碳交易所的功能就是藉由交易所藉由經濟誘因,吸引企業減碳和取得碳權。田建中指出,對於過去通過國際碳權中介商(broker)交易的市場,其實十分地不透明,對於國內尋找國際碳權賣家的過程中,相當的不友善。
而台灣碳交易所採美金交易、碳交所子帳戶交易以及信託帳戶與國際接軌,也讓台灣企業在購買碳權時提高方便性及透明度。田建中有自信地指出,不少企業還沒有聽到手續費費率,就連忙選擇在台灣碳交易所開戶。
不過,田建中指出,全球自願性碳權存量僅佔每年石化燃料總碳排量不到3%,全年只有7.73億噸的自願性碳權,碳權在市場上可說是奇貨可居,要達到實踐減碳成效,自己減碳沒有用,必須要求到整條供應鏈上游,才有可能製造真正的低碳產品。
勤業眾信李介文:台灣多數企業只做到碳盤查,企業減碳4大方向
▲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副總李介文。
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副總李介文則分享低碳化的趨勢,以及對於企業的挑戰。李介文首先指出,如今減碳已經是國際資金投入的關鍵。從趨勢來看,企業減碳有四大方向:科技技術、市場需求、政策及資本。
對於企業來說,是否有比較有野心的減碳策略,包含和供應鏈的碳議和及獲取碳資金都是減碳不可避免的動作。李介文也強調,企業低碳化的細節相當繁瑣,影響層面含括到據點、產線布建等策略,甚至還會影響企業併購與撤資的決策。
另一方面,李介文表示,現階段大多數台灣企業對於減碳只有做到碳盤查,她認為,碳盤查固然重要,若要進一步做到減碳,願景跟目標才是減碳的重要基礎。
李介文強調,碳盤查是釐清企業自身的排碳表現,就像瘦身也要先量體重,但要有減碳的願景跟目標,才知道要從那裡去瘦身。
而有了策略之後,通常這時大多數企業才知道並不只是從自身進行改善,包括與供應鏈上下游的夥伴進行碳議和,一齊瘦身,才能達到低碳的實際目標。
至於企業又該如何運用會計師事務所的資源?李介文提到,從企業需求出發,事務所的專業顧問從碳盤查開始,到最終的碳中和都有相關資源及平台服務。
除了技術細節之外,李介文觀察,一般企業最欠缺的是減碳整體策略,因為大多數企業通常不知道從何開始擬定策略,因此需要顧問來協助發展。
王文淵親任ESG召集人!台塑集團減碳成效超前,2023年已減碳24%
▲台塑安衛環中心副總黃溢銓。
最後則由台塑安衛環中心副總黃溢銓分享台塑集團減碳規劃及成效。黃溢銓表示,台塑集團總裁由王文淵親任ESG召集人,由總管理處整合全集團資源,積極推動場內製程改善、循環經濟,並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及生產效率,也持續引進減碳技術,以達成2050碳中和的目標「2025年減碳20%、2030年減碳35%、2050年達成碳中和。」
事實上,台塑集團減碳的成效已經超前,碳排量從2007年的6148萬噸,2023年已經降至4672萬噸,降幅達24%。
台塑目前藉由短中長期的四大策略:燃煤轉型、再生能源、碳循環以及其他減碳措施布局整體減碳計畫,黃溢銓指出,從現在的進度看來,中短期預計可以達成,不過要在2050年達成碳中和,則需要更先進的技術如氫能…等才有機會。
最後,黃溢銓表示,從台塑這幾年雖然花了不少錢,但是從減碳的經驗看來,高技術低碳甚至零碳技術都是商機,他強調,節能減碳不只是一個成本,反而是企業的重大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