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船的大家庭中,除了勤奮認真的內部團隊外,一路相挺的供應商、承攬商,在台船的成長歷程中,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們都是台船人
在台船的不同角落、在船舶製造的每個環節,幾乎都看得到供應商、承攬商的身影。他們把台船當成自己的家,把台船員工當成自己的家人,一起鑽研技術、解決難題,也一起成長茁壯、達成任務,在每個沮喪疲累的時刻分享心事,也在每個值得歡慶的時刻共享榮耀。
回首來時路,儘管少不了汗水與淚水,但外包商夥伴心中都充盈著豐沛的感動,過去他們跟上台灣造船業奮起的腳步,未來也希望繼續傳承、追求創新,在台船引領的新航道上,攜手寫下更多驚嘆號。
(圖片來源:《榮耀船說:台船公司逆風前行》)
患難與共的革命情感
一般來說,企業與外包商的合作關係,就是在商言商、公事公辦,但台船的工作環境很不一樣,不管是承攬現場技術工作的承攬商、供應船舶各式設備機具的供應商,似乎與台船有了更多的情感連結。
所謂「殺頭生意有人做,虧本生意無人做」,對這些外包商老闆來說完全不適用,他們感念台船的提攜與照顧,即使面對再大的風雨險阻也沒有「跳船」,充分展現出患難與共的豪氣與義氣。
非鐵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國堅是老台船人,1976年還沒當兵就到高雄廠的安裝工廠上工,「以前班長很照顧我們,就像家裡的老大哥一樣,不僅訓練工作技能,也幫我們做課業輔導,」他為了補齊學歷,晚上還到高雄高工讀夜間補校,每天得從小港騎腳踏車到建工路上課,由於宿舍有管制,晚上來不及趕在關門前回到宿舍,班長就讓他住在中船新村的家中。
陳國堅剛到台船現場服務時,那時正要建造飛彈快艇,開始接受鋁合金的銲接訓練,雖然還是懵懵懂懂的年紀,但因為可以參與國防任務,內中難掩雀躍之情。
「我是屏東萬丹的農村子弟,當時可以到台船上班,真的是很榮耀的事情,回到村裡都覺得走路有風,」在他印象中,台船的伙食辦得很好,不僅主菜菜色豐富,還有當歸鴨、紅豆湯、八寶粥;當時舉辦新船的下水典禮及慶祝活動,可邀請父母一起用餐,媽媽參觀之後,都很放心把孩子交給台船。
台船當時還有2部美國製巴士,每天晚上6點下班,會將員工載到現在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前高雄市政府),讓大家到熱鬧的鹽埕區逛一逛,晚上9點半再把大家接回公司宿舍。
「等於是食衣住行都包辦了!」陳國堅驕傲地說,那時的台船薪水不僅高於一般民營企業,甚至比中鋼還要好,相親時丈母娘聽到他在台船任職,不假思索就答應將女兒交付給他。
在陳國堅印象中,台船相當看重技術人才的培育,例如特別成立「電銲技術課」,每年投入一定預算在銲接技術的研發。1989年台船要準備建造成功艦時,派了很多現場的班長及領班到美國去學習,後來還派了一些技師到瑞典去學習鋁合金銲接,這些技術後來都大量運用在成功艦上。
「早期做成功艦那段時間,出去學習的人很多,回來之後對公司都有很高的向心力,展現在工作上,自然會有不可思議的爆發力,當時業界普遍都對台船造艦的品質與效率讚不絕口,」陳國堅自己在電銲技術課待了6、7年,學習鎳、銅等非鐵合金、不鏽鋼材料,「台船培育我花了許多錢,充分顯示台船對人才培育不遺餘力。」
延伸閱讀:
為什麼當年捨棄公職離開交通部,選擇去民間的長榮(2603)呢?林省三憶與張榮發剛認識的那些趣事
老師傅耳提面命,重視使用者需求
與台船合作超過40年的專業船舶家具製造商國林號,早期在高雄港從事拆船回收與船舶裝修等工作,從44.5萬噸的柏瑪奮進號油輪就開始參與台船的施工、裝潢等工作,1990年代初期是由國軍退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下轄的桃園榮民工廠,承包台船的船舶家具,後來因為政府開放競標規定,退輔會將機會讓給更具成本競爭力的國林號,到了2000年之後,已經成為台船最主要的船舶家具供應商。
(圖片來源:《榮耀船說:台船公司逆風前行》)
「我們跟台船有革命情感,所以能夠合作這麼久,」國林號董事長林俊賢表示,他們靠台船起家,早期遇到資金困難時,台船還曾協助填補一些資金缺口,所以從父親到他這代,都抱持著感恩的心態,許多師傅也都跟台船合作了2、30年,不論報價如何,國林號都會盡量接下台船的工作,盡可能完成它。林俊賢父親在去世前還捐贈了一台救護車給台船,感謝他們的幫助與提攜。
「我很欣賞老台船人的勇敢與拚命,他們真的有肩膀,遇到問題絕不退縮!」林俊賢充滿崇敬之意地說,老一輩都是刀子口豆腐心,只要肯聽話、肯磨練,他們都很願意傳承技術,平常雖然會責罵,但若工程出錯或需要扛責任時,他們也會一肩扛起。只要是實實在在做事,並非偷工減料,就不用擔心。
他回憶剛開始跑台船時,接受日本教育的老領班非常嚴格,責罵算是家常便飯。
有一次,交付的艤品經過品保部門驗收合格,但到了老領班手上時,卻硬是驗退,讓他相當不解;老領班一臉嚴肅地告訴他,雖然按圖施作且品保驗收合格,但缺乏對船員和船長需求的充分瞭解,因此必須驗退。共事多年之後,他才逐漸體會到老領班的用意:「按照圖紙去做是100%,但船長用的只有80%,如果這兩者有衝突,使用者的角度會更重要,反而可以省下20%的材料成本和工程費用。」
因為老領班的耳提面命,林俊賢從年輕時就建立了「使用者導向」的思維,並充分運用在船舶家具的設計製作上。他表示,一開始會根據船長的推薦和船東的要求來評估,提供相應的經驗和方案,然後參考船艙布置圖擬定家具設計圖,製造前也會先聽輪機長和船長的心聲,瞭解使用者的實際需求。
有次幫一艘公務船製作家具,結果船長有不同意見,導致後來砍掉重練。
林俊賢解釋,船東通常會尊重船長的決定權,因為船長才是真正的使用者,而船長有兩種需求,一種是他個人的需求,另一種則是用船的需求。當時或許因為船廠的設計有疏漏,或是船長自身經驗不同,需求與船廠設計差距不小,後來國林號與台船一起研究不同家具設計的優缺點,並完成改裝,儘管增加不少成本,但船長很滿意,也實踐了使用者導向的理念。
作者簡介
王御風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副教授,曾任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長。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職媒體、出版社、社區大學,著有《波瀾壯闊:台灣貨櫃運輸史》、《笑看波濤:林省三的海運人生》、《舊港新灣:打狗港濱戲獅甲》等書。
沈勤譽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以橫跨工程與人文的背景,在科技媒體、數位行銷、文創等領域歷練近二十年。個人著作與合著涵蓋科普、企業經營、人物傳記、旅遊、文學等類型。
朱乙真
南加大公共政策及管理碩士畢業,在美國主流採訪多年,熱愛新聞工作。曾任《遠見》雜誌資深研究編輯兼記者,《未來Family》雜誌特約主編,著有《一群人,讓這裡更美好》(合著)、《與未來共榮》(合著)等書。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榮耀船說:台船公司逆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