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你的永遠不是同業,確保站在市場趨勢前端才重要。」—瓜瓜園總經理邱裕翔
(圖片來源:《企業創生2‧台灣闢新局》)
走進全國的全家便利商店,第一眼就會看到「夯蕃薯」,在超商競爭激烈、各家超商提供服務日益同質化的情況下,一年熱銷超過2,000 萬條的「夯蕃薯」已經成為全家的特色之一,只要進門看到蕃薯台,顧客立刻就會知道自己走進的是全家。「夯蕃薯」是國內蕃薯產業龍頭「瓜瓜園」與全家合作的產品。「瓜瓜園」從1983 年小小一家只賣生鮮蕃薯的「奕泰農產行」起家,到如今全台冷凍地瓜薯條市佔率8 成、全國蕃薯契作面積佔1 成。
農業在台灣經濟發展曾扮演重要角色,但在工業發展後,台灣的農業發展卻逐漸停滯。雖然台灣的栽作、育種各方面的技術仍舊傲人,但農業的經濟收入卻沒有得到相對應的提升。瓜瓜園堪稱是台灣農業的異數,不僅把台灣的蕃薯賣進日本的超商,還開拓了歐美、東南亞等多國市場,毛利率高達2 成,而且還在持續提升。為了進一步強化競爭力,瓜瓜園更耗資8 億,在台南關廟蓋了亞洲最大冷凍地瓜薯條K3 廠,於2019 年底正式啟用,預估地瓜薯條年產量達3,600 噸。
從當初的農產行到如今的產業龍頭,瓜瓜園經歷了多次的轉型與升級。一開始從原本的單純銷售往上下游拓展,達成產、製、儲、銷一元化,接著轉型為包含分級包裝、產品研發等的多收益代工服務平台,再升級服務國際餐飲供應鏈,到如今成為產品提案和供應鏈整合全方位服務提供者。瓜瓜園把上下游的業者和競爭對手都當成合作夥伴,瓜瓜園的店面裡也賣競爭對手的產品。小小的一條地瓜,瓜瓜園如何做到今天的規模,甚至成為台灣農產品打國際盃的尖兵?
從「蕃薯加工」成為「商品供應者」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久則順、順則昌」,瓜瓜園董事長邱木城一直把這句話當成座右銘。邱木城在高中畢業就上台北工作,賣過花、甘蔗、西瓜、做過禮物代工,才26 歲就做過13、14 個工作,卻沒有一個成功,只好回到台南投靠父母,上午幫母親賣水果、下午開冰果室。
後來因為父親的朋友找邱木城利用空檔時間幫忙送蕃薯,邱木城才接觸到蕃薯這行業。眼看蕃薯的生意還不錯,邱木城跟同學借了結婚禮金、接手老闆的貨車到台北做起蕃薯生意。
剛開始落腳松山永吉路,每天騎著機車在全台北市送貨,但生意並不好,後來在中央果菜市場旁找了個店面,客人會自動上門,生意才開始有起色。
一開始做蕃薯加工,是因為賣不出去的瑕疵品會發爛、發臭,邱木城的阿嬤看到速食店的薯條很受歡迎,興起了仿效的念頭,把瑕疵品削成薯條販售,賣的價格跟沒削的蕃薯一樣,結果很受客人歡迎。
瑕疵品有了出路、下腳料也可以賣錢,使得損耗的成本大幅降低,競爭力也就因此提升。同樣供貨給商家,邱木城的蕃薯硬是比同行又大又漂亮,也就慢慢打開了市場,成為頂呱呱、香雞城的主要供貨商,後來基於相同的思維,他又開發了薯塊產品。
因為速食店平日和假日的需求量差異很大,香雞城便要求邱木城做冷凍的加工品,在量少的平日比較容易保存、不會變壞。原本只是附屬的加工品,卻逐漸變成主力,而為了穩定供貨,邱木城也開始契作,從原本的收蕃薯來賣,變成對品種、栽培技術都有更高的要求。
與超商合作開啟新通路
瓜瓜園跟超商的合作,其實並不是始於全家的「夯蕃薯」。早在2006 年,瓜瓜園就和統一超商合作推出「冰烤蕃薯」,但因為蕃薯採收的季節性因素斷貨,之後就不了了之。
全家一開始推出烤蕃薯,是找北、中、南的大盤商合作,結果同樣因為蕃薯斷貨,於是找上瓜瓜園負責供應南部的貨源,因為瓜瓜園供應的品質較好,隔年索性把當時全台400 家店的貨源都交給瓜瓜園。其中一個關鍵是瓜瓜園有做加工產品,產品分級比其他同業來得專業,別人是產地收到什麼貨、就通通塞給通路,而瓜瓜園則是客戶導向,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提供相對應的產品。
跟全家合作表面上風光,其實瓜瓜園剛開始跟得很辛苦。邱木城比喻說,「他們是航空母艦,我們是舢舨」,全家今年要400 斤,明年就問能否供應800 斤,全家的採購量倍數成長,瓜瓜園的契作就也要倍數成長。然而,全家僅佔瓜瓜園總量的20%,其他品質不符合全家需求的,要如何消化?市場又要如何同步成長?才是瓜瓜園頭痛的問題。
為了跟上全家的需求,瓜瓜園只好硬吞、硬擴張,努力尋找以往沒嘗試過的出路,把剩餘的80% 賣出去。但連續4、5年的倍數成長,還是有很多下腳品賣不出去,等於將賺到的錢都「拗」進去了。
不過,因著與全家合作的機緣,瓜瓜園被逼著成長,讓邱木城董事長心懷感激至今,「台灣的蕃薯產業,因為全家才有前途」,全家炒起蕃薯熱潮後,其他業者也紛紛跟進,帶動了整個產業鏈。
邱木城強調,有競爭者存在,產業才會進步,「拳王如果沒比賽,沒多久就會變成一陀肉」。因為相信高度競爭會帶來激盪、進步,所以瓜瓜園把自己當成一個平台,在育苗、契作、採後處理、加工、通路等五個環節,分別和不同的同業合作,把自己當成骨幹。如果同業需要健康種苗,瓜瓜園可以幫忙做,瓜瓜園缺種苗也可以向同業買,缺地瓜時也會向同業收。
延伸閱讀:
南光長媳接班記:母親擔心我嫁進豪門被看不起,那時台南三層透天厝5萬多,嫁妝的電子秤就要3萬多
打通日本市場關節
瓜瓜園從2001 年開始外銷地瓜到日本,起源是一場美麗的錯誤。當時瓜瓜園參加台灣食品展,主打的產品是「微波烤薯」,要把冷凍的烤蕃薯微波加熱後給來賓食用,結果人太多來不及微波,只好直接將冷凍烤薯給來賓食用,卻意外被沖繩的SAN-A 超市看上。
但打進日本市場可不是簡單的任務,光是提案、調整的來回時間就長達3 年,SAN-A 超市不僅對產業、原料、規格都嚴格要求,就連地瓜皮太醜都不行,不僅要調整甜度、品質、保存方式,還指定產區、農民、採收月份、管理方式。為了讓產品賣相更吸引人,日本客戶選擇大顆的地瓜,常溫解凍24 小時後,以斜切露出最好看的金黃色那一面,包裝後上架販售。
SAN-A 超市的規格比全家還嚴,瓜瓜園的蕃薯只有3% 能符合標準,雖然精挑細選上等貨,但獲利並沒有更好。邱裕翔說,瓜瓜園在第一年出貨日本的供應量、供應品質就「拉到頂」,也因為SAN-A 自認對瓜瓜園的技術提昇有貢獻,之後也堅持不肯讓瓜瓜園漲價,但我們賺到的是這套Know-how。
「日本的千規萬矩,都是用來拒絕人,而不是成事的」,雖然成功打進了沖繩,但要拓展日本本島市場時卻碰到了難題,邱裕翔說,接觸到的每家日本企業採購人員看似都誠意滿滿,嘴上都說很喜歡你的東西,但照著他們的要求永遠都走不到終點。
瓜瓜園在原地繞了5 年,才理解日本供應鏈關係中,「問屋」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問屋」類似台灣的大盤商,但整合了商流、物流、金流、收付,就連餐飲業的菜單開發都是「問屋」提供,把持了餐飲業的源頭。後來瓜瓜園從高層直接提案給通路,然後上下同時打通關節,3 個月就快速完成上架。
打造台灣最大規模加工廠
日本的經驗讓邱裕翔瞭解到,要打開一個國家的市場,必須要先瞭解當地的商業文化。以東南亞來說,因為涵蓋多種語言的國家,除非在新加坡設公司,一定要有多地業務、多種語言才打得進去。所以瓜瓜園選擇與全球最大薯條製造商麥肯(McCain)合作,把速食店通路的提案權都交給對方,而不是全部靠自己從零開始。
瓜瓜園進軍國際也都依循這樣的思維。大型跨國速食業者幾乎都已進軍台灣,瓜瓜園在台灣和這些公司達成合作之後,就會把這樣的成果提供給國外的經銷商,讓他們在國外提案。例如瓜瓜園在台灣已經取得A 公司的認證,理論上就能符合日本、東南亞A 公司的需求,不必一切從零開始。「我們在台灣做0 ∼ 1,讓海外去做1 ∼ 10」,邱裕翔說。
雖然積極拓展國際市場,但短期內瓜瓜園並沒有到國外設廠的打算。邱裕翔解釋,台灣目前蕃薯總種植面積約1 萬公頃,但若需求量大,種植面積要倍增,其實並不太難;若是到中國要找到這麼大的面積,很可能就要跨省運輸,東南亞更可能要靠海運,但台灣的產區不過是南北2 小時的車程而已,還是有很好的優勢。從產品運輸的角度來看,即便從高雄港運到中國的北上廣深,也不會比內陸運輸來得慢。
今年地瓜採收圓滿完成!! 邱董事長帶領各部門主管 一起去採收最後一批的地瓜 捲起袖子一同下田和第一線的工作夥伴一起攜手完成這今年最後一場的採收任務! 謝謝每一塊賜予我們好吃地瓜的地瓜田, 你們好好休息滋養喔! #終場地瓜採收任務 #地瓜樂 #瓜瓜園大家庭 #感謝老天爺與背後投入付出的每位工作夥伴 #感恩惜福
由瓜瓜園發佈於 2023年5月22日 星期一
讓台灣地瓜站上全球舞台
從賣蕃薯到完成上下游整合、進軍國際,如今的瓜瓜園把自己定位成為一個平台,要做的是供應鏈的經營,從原本的機會財轉型為管理財,「管理財很難賺,但長長久久」。邱裕翔重申,瓜瓜園把農民、同業當成夥伴,從育苗、種植、代栽、採收到運輸,每個農民都可以找到自己想做的區塊,而品牌、代工各部分,瓜瓜園也同樣可以跟同業做不同程度的合作。
為了提升對通路的服務,並滿足客戶的需求,瓜瓜園將研發部門掛在營業單位之下,還會把研發人員調去當業務,因為在瞭解產製銷所有環節後,溝通起來會更順暢。邱裕翔說,這個作法其實是仿效科技業,完全貼著客戶走,客戶要什麼東西,就馬上能夠做出來;甚至要替客戶腦力激盪,「先想他要什麼,而不是我要賣他什麼」。
目前瓜瓜園外銷與內銷的比例為1:9,但在專供外銷的K3 廠上軌道之後,希望在5 年後把這個比例拉到5:5,隨著產能利用率的提升,耗損減少,利潤也就會增加。但瓜瓜園著眼的遠不僅於此,從蕃薯累積的經驗,從農場到餐桌、從加工到品牌、從超商到連鎖店、從上下游到完整供應鏈的模式,還可以移植到芋頭、南瓜、馬鈴薯、洋蔥等不同產品上。
只要能夠複製蕃薯產業的成功經驗,瓜瓜園就有做不完的生意,台灣農業的結構和樣貌也會更不一樣。
Q蕃薯行業間競爭的生態如何,競爭者是種植還是加工或其他環節?
A 通常幹掉你的都不是你認識的人,例如諾基亞是被蘋果打敗。超商的生意我不可能做滿,但如果進門第一台是地瓜機,大家都有飯吃,如果超商把地瓜機撤掉,大家都趴在地上。競爭者存在才是產業進步更快的方式,如果沒競爭者,就很容易失去趨勢。同業存在是必要的,才會見賢思齊,高度競爭才會高度進步。我們讓自己成為骨幹,在產製過程中不同的分節點上,分別和不同的同業做不同的合作,我們就變成供應鏈的關鍵,品牌、產地、加工的競爭各自拆開,我的賣場也賣阿甘的產品。
Q瓜瓜園如何進軍東南亞市場?
A 我們在東南亞聚焦於速食店,因此找上全球最大薯條製造商麥肯(McCain),因為麥肯在當地沒有蕃薯產品,但要求把當地的提案權都交給麥肯,我們就把麥肯當作區域代理,配合拿下清真認證等各種認證,讓他們去提案。我們認知自己的力量就這麼大,借力使力,不要什麼都自己來,把資源放在核心上,把我的資源跟所有人共享。
Q蕃薯產業未來發展的關鍵是什麼?
A 這個產業要進軍國際,原料跟儲存絕對是重中之重,這兩個問題不解決,再會種、再會賣、再會做都沒用。採收怎樣機械化、自動化,儲存要怎樣大量化、拉長時間,這絕對非常核心。我們參考了歐洲、美國、日本的作法,他們都是溫帶國家的思維,以馬鈴薯的概念來做。但台灣有颱風、氣候也和他們不同,所以必須要發展自己的技術。
Q瓜瓜園大規模擴充產能,財務面需要怎樣的支撐?
A 過去5 年我們投入了大量的資本支出,所以這幾年過得很辛苦,但這種產業鏈必須一次到位,不可能後面再慢慢加強特定環節。未來幾年,我們必須快速成長,不然折舊各方面的壓力就會很大。未來5 年在市場端,資金槓桿並不會很大,重要的是精進內部管理,增加使用率、降低損耗。
創生觀點
瓜瓜園要打世界盃,必須要變成Taiwan Inc.
1. 台灣的農業,種植和生產的技術都不是問題,已經有非常多的心得。但未來要往3.0 升級,供應鏈就至為關鍵。這次新冠疫情搞得全球供應鏈大亂,讓大家更加認識到供應鏈的重要性。
2. 瓜瓜園發展到今天,該投入的成本都已經投入,未來只要提高使用率,營收爆發力跟利潤都會很可觀。瓜瓜園把自己定位為供應鏈的骨幹,未來發展快則5 年、慢則10 年,就會遇到和McCain 等國際大廠的競爭,所以必須在這段期間內,把資金、產銷、研發等問題都解決,把自己跟同業綁得更緊。未來必須要以Taiwan Inc. 的姿態打國際盃,如果還只是瓜瓜園 Inc. 就很容易被國際大廠各個擊破。
作者簡介_總主筆 黃日燦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創辦人暨董事長,律師執業逾四十載,專長涵蓋企業併購、產業策略、公司治理、跨國經營諮詢、科技產業事務與家族企業規劃。黃創辦人積極協助台灣產業脫胎換骨,是企業升級轉型的策略軍師與產業發展的意見領袖。現任裕隆集團執行長特別顧問,以及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榮譽理事長。
本文摘自商周出版《企業創生2‧台灣闢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