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坪效是百貨商場經營最重視的指標之一,因此傳統百貨一樓的櫃位通常會由業績最高的品牌進駐,但,環球認為,以傳統模式經營,恐難做出差異。後來,他們鼓勵員工腦力激盪,讓同仁透過開放式討論一起規畫商場,「大家一起來把胡說八道合理化,變成可以執行的案子。」翁德建自豪地說。
例如,考量A19商場鄰近青埔居民都在大台北或桃園工作,因此他們打破多數一樓商場設置保養品的準則,規畫了全台首間百貨內的家樂福迷你量販店,又在館內引進了攀岩館和室內滑雪場,以及設有KTV包廂的燒肉餐廳,不只快速解決民眾下班後的生活需求,也就近提供周末的休憩體驗。
家樂福公關張君鴻指出,目前位在桃園A19的家樂福迷你量販店,是旗下同類型賣場中,業績成長幅度最高的,不只生活用品,家電商品也很受歡迎。
另外,由於該地點就在樂天桃園棒球場旁,為打造運動、娛樂體驗生活圈,他們除了配合樂天桃猿隊在館內還會舉辦應援活動,播放音樂、轉播球賽外,在外野更設置賞球區,集結商場的十家餐廳,幫球迷把商場內的餐點外送到球場,帶動餐飲業績成長五到一○%。「畢竟球場餐廳就那幾家,還可能沒營業,我們就能因此與球迷建立連結。」翁德建說明。
又如,一二年底開幕的屏東據點裡頭,看似一般賣場標配的「UNIQLO、電影院、Apple經銷商」等櫃位,都是他們積極爭取後才點頭進駐。「屏東客人素質很高,消費力沒有比較差,為什麼卻得特地跑到高雄?所以我們很認真說服品牌進駐。」翁德建還原當時招商情形。
「我們希望自己是社區的一分子,也希望吸引大台北客群。」從中和起家,如今據點遍布全台,在陳依華眼中,推陳出新的DNA,提前一步幫消費者想到未來會需要的服務,正是環球能與社區共生,甚至吸引外地客上門的關鍵。

宏匯廣場總經理崔梅蘭(左3)找來百貨界老手,共同打造新莊五股泰山地區最指標的購物中心。(攝影/唐紹航)

宏匯
品牌換血22% 假日吸3.5萬人潮
「每天下午三點,各部門的主管要彙整消費者的意見,除了要做出初步回報,還要再討論如何改善。」說這句話的是宏匯廣場總經理崔梅蘭,她過去是百貨門外漢,但在藍天暨宏匯集團董事長許崑泰的信任下,二一年接下翻轉這個地方型百貨命運的重任。
位於新北新莊副都心的宏匯廣場,是藍天暨群光董事長許崑泰以個人公司宏匯名義,在台投資的第一座商場,初期網羅了各方百貨好手,要在新莊、三重及五股的百貨真空帶打造全新地標。
不料,這一路走來卻比想像艱辛。
「最初的招商階段很辛苦,這些百貨老手花的力氣是一般百貨的兩倍。」崔梅蘭不諱言,宏匯廣場在籌備期間,不僅品牌不熟悉,對新莊的消費力一無所知,「團隊已經盡全力在招商,但初期的品牌實在很難吸引消費者,加上硬體設施與動線的問題,需要調整的地方很多,消費者的建議也不少。」
顧客的聲音是最直接的反饋,二一年三月崔梅蘭接任總經理,正要大展拳腳,但兩個月後疫情三級警戒,宏匯廣場的團隊只好率先自主暫停營業。
這段為期三十八天的自主停業,宏匯廣場雖然沒開門,但內部團隊也沒閒著,開始尋找新定位。經過無數會議討論,團隊一致認為,身為地方型百貨,宏匯應該做到「顧客體驗做好的商場」。

金色三麥新品牌「SUNMAI BURGER 麥漢堡」首家店就進駐宏匯廣場,營業時段至凌晨,讓商場夜生活更精采。(攝影/唐紹航)
全力支援品牌 年營業額增近四成
問題來了,要有好的顧客體驗,首先要有互信的夥伴關係。這聽來十分抽象,但崔梅蘭立刻舉例,「宏匯廣場在疫情間主動跟櫃位提出降包底的想法,基本上就是原本的包底打了七折,我們願意跟品牌一起共體時艱。」
在當時受疫情衝擊下,「降包底」可說「雪中送炭」,這個決定不僅讓許多櫃位能喘口氣,同時吸引到緯豆董事總經理劉峻緯的目光。
旗下有點點心、忠青商行等餐飲品牌的劉峻緯坦言,最初宏匯廣場招商就有提出邀請,但當時對新莊市場與宏匯不熟悉,不敢貿然展店,「但疫情間宏匯廣場的策略確實打動了我們。」
不只如此,劉峻緯也發現,好的品牌在宏匯的業績表現亮眼,表示只要品牌力夠強,這邊的顧客願意消費,再來宏匯團隊為了改善營運,無論效率或行動都看得見,像最簡單的燈光問題,都能在短時間內改善,「品牌的心聲,能得到百貨全力支持,這些原因是我們願意進駐的關鍵。」
果然在點點心、忠青商行進駐下,宏匯廣場創造出兩大品牌的超高坪效成績,光點點心年營業額就做到七千多萬元,且宏匯廣場也因此開始受其他餐飲品牌青睞。隨後乾杯集團旗下的雙品牌乾杯燒肉、黑毛屋也插旗,甚至近年知名的無菜單料理「初魚料亭」的新北首店,也選在宏匯廣場。
在點點心帶動下,宏匯去年品牌更換了十五%,今年更有二二%的品牌進行調整。為了迎接九月周年慶,全館多達六十四個櫃位改裝,引進四十二家新品牌、二十二家店裝升級,除了將有占地三百坪的海底撈火鍋,還有金色三麥旗下新品牌「SUNMAI BURGER 麥漢堡」等新面孔助陣。
宏匯廣場以優化餐飲的策略著手,再逐步調整零售櫃位,目前客單價約落在一千至一千五百元。受惠周遭重劃區住戶造訪,宏匯顧客每月有四到五次的消費黏著性,現階段平日能有一.八萬人次、假日能到三.五萬人次的人潮。
人潮就是錢潮。「來宏匯廣場的人打扮比較休閒,有六成是家庭客或親子客。」崔梅蘭透露,今年營業額估能年增逾三六%到四十五億元,「希望在年營業額到六十億元,能達到損益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