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中國微信公眾號:最華人(微信ID:wcweekly)
作者:牧龍閒人
很難相信,一個家族竟為自己制定了一部「憲法」:
第一,家族會議每季召開一次,會期4天,核心成員無論置身世界何地,都要趕回來參加;
第二,家族裡的年輕人必須在外工作至少3年,才能入職家族公司,應徵程序與一般員工相同;
第三,不能晚結婚,不准離婚,不准婚外情。尤其後兩條,一旦違背直接踢出董事會…
從工作到生活,這部「憲法」為家族成員們設定了條框框,嚴格得近乎冷酷。
但效果也非常顯著——
成員們前仆後繼,用五代人長達135年的漫長歲月,累積了龐大的財富,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成為中國百富榜中唯一一個「百年家族」。
根據最新公佈的《2023年胡潤富豪榜》,該家族以1,350億元財富,名列中國富豪榜第16、世界富豪榜第77名。
這個家族,就是掌握著「李錦記」的李氏家族。
與一些富豪們張揚的個性不同,李氏家族的成員們非常低調,不顯山不露水,以至於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他們的名字。
但他們的故事,會有一些值得我們借鏡、參考的地方。
01
李氏家族的崛起,可以追溯到1888年的光緒年間。
當時的李錦裳26歲,在廣東珠海的小漁村開了一家小吃店,專門賣煮蠔。
▲李錦裳
當地人喜歡吃蠔,把新鮮的蠔肉連同汁液一起煮,煮熟後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曬乾烘乾做成蠔豉,非常受歡迎。
一次,李錦裳由於忙碌,煮蠔時忘了關火,忙完後揭開鍋一看,蠔已被煮得稀爛,鍋底沉積著厚厚一層棕褐色的濃稠汁液。
他懊惱極了,端起鍋子打算倒掉,但鍋中飄出來的陣陣香氣,又讓他遲疑下來。
他用湯匙沾了一些放到嘴裡,沒想到味道竟非常鮮美。
▲生蠔(圖片來源:攝圖網)
就這樣,世界上第一鍋蠔油誕生了。
李錦裳興奮地招呼周圍人品嚐,人們嚐過之後都連連稱讚。
在村民們的攛掇下,李錦裳開始做起了蠔油生意。
他白天從村民手中收蠔,晚上熬蠔油,作為調味料販賣。
鮮美濃郁的味道,讓蠔油一推出就大受追捧,許多人慕名前來購買,很快就成了當地的特色產品。
李錦裳創辦「李錦記蠔油莊」,生意越做越大,就連廣州、江門、澳門等地的客商也紛紛到這裡來取貨。
▲李錦記蠔油莊
他也由此成了當地赫赫有名的「蠔油大王」。
明明是烹飪上的失誤,卻造就了一個影響數億人飲食習慣的產品,失敗與成功的轉換,便是如此得猝不及防。
其實,許多重要的發明和發現都源自於生活中的「意外」,與李錦裳發明蠔油類似,日本的池田菊苗也是從蒸發後的海帶湯中發現了味精。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有時候換一種思路,會發現生活中隨處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和確幸。
02
就在李錦裳的生意越來越紅火之際,1902年,一場大火,將包括蠔油莊在內的大半街道化為灰燼。
十多年的積蓄毀於一旦,李錦裳站在廢墟上近乎絕望。
為了重建家業,他帶著妻兒背井離鄉,到澳門闖蕩。
其中的艱難不言而喻,但李錦裳從未低頭。
他重新掛起「李錦記」的招牌,繼續以製售蠔油為業,靠著起早貪晚的勞動和貨真價實的口碑,在澳門一步步站穩了腳跟。
▲位於澳門新馬路的李錦記百年老舖仍在營業
1920年,李錦裳的三兒子李兆南接手管理家族業務,成為李錦記第二代掌門人。在李兆南的帶領下,李錦記的事業版圖開拓到了美國。
兩年後,半生操勞的李錦裳辭世,享年60歲。
他將家業均等分給了三個兒子:老大李兆榮、老二李兆登、老三李兆南,希望三兄弟能夠守望相助,共同將家族產業發揚光大。
然而,由於生意上的分歧,三兄弟之間漸漸滋生了矛盾,且矛盾日益激化。
終於,1971年,一場激烈的家族內戰爆發。
李兆榮、李兆登聯手來,意圖收購李兆南的股份,踢李兆南出賽。
▲李兆南
而李兆南長子李文達則極力支持父親進行反向收購。
這場家族內戰僵持了半年之久,最終,李文達和父親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用460萬元巨款收購了全部股份,龐大的家業這才完整保留下來。
李文達也由此成為公司的第三代掌舵人。
▲李文達
接手公司後,李文達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他從國外引進現代化的生產設備,建立與之配套的管理體系,一步步將李錦記從傳統作坊打造成了現代化的公司。
曾經,熬製蠔油費時費力、成本高昂,產品只能走高端路線,專供高級酒樓及富裕民眾。
李文達接手後,蠔油產量大幅提升,走進了千家萬戶,一般百姓也能買得到、吃得起,並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知名的華人品牌。
▲李錦記全球最大生產基地—廣東新會工廠
但好景不長,家族的第二次內亂爆發了。
彷彿一場鬧劇,1982年,李文達唯一的弟弟李文樂,突然提出要分家。
原因是李文樂罹患了鼻咽癌,妻子擔心他過世後,自己會被家族掃地出門,便讓他趕緊和哥哥分家。
此時的李錦記正在全球快速擴張,李文達不久前才剛投入大筆資金,購買了大片土地建造廠房;同時,為了打開北美市場,大量商品正以「賒銷寄售」的方式發往北美,資金沒有回籠。
▲ 李錦記美國洛杉磯生產基地
在這種節骨眼遭到親兄弟背刺,李文達氣得頭暈目眩。
可李文樂為了妻子,執意分家,甚至不惜撕破臉,與哥哥對簿公堂。
這場「家族鬧劇」折騰了足足兩年,最後,李文達賣掉了部分廠房,並四處借款,湊夠了8000萬巨資,買下了弟弟手中的全部股份。
企業也因此遭受重創,面臨現金流斷裂的風險,好在最終挺過了難關。
03
兩次經歷「親人反目」,讓李文達意識到,家族企業照此發展很難長遠,於是,他定下了「家族憲法」。
國無法不治,民也無法不安。
這部「家族憲法」看起來冰冷、毫無親情味,卻為人性規定了準繩,盡量防止企業毀在自家人手中。
2021年,李文達在家人的陪伴中安詳離世,享壽91歲。
繼李文達之後,家族的第四代、第五代後人開始在企業中擔任重任。
▲李錦記第四代掌門人李惠中
從1888年李錦裳創立「李錦記」開始算起,時至今日,李氏家族已走過了135年的風風雨雨,依舊是全球富豪榜中的常客。
這在整個中國都是非常罕見的存在。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從不是「守財奴」,多年來始終熱心公益事業。
早在1998年,家族便捐資2,000多萬港元,在家鄉廣東江門興建李文達中學,又先後捐出450萬港元,用來為學校購買教學設備等。
1998年特大洪水,家族捐出3,000萬元物資,支援祖國抗洪救災。
2001年,家族捐出50萬港元,支持廣東新會籌建體育館。
2002年,家族向清華大學捐1,000萬元,興建李文達醫學生命科學圖書館等。
2011年,又捐資7650萬元,在江門、新會建造兩座跨江大橋,為當地居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2014年,新會的李文達大橋落成啟用
思利及人,造福社會,共享成果──這是李氏家族百年經營的智慧,也是企業傳承發展、基業長青的訣竅。
04
人們常說,家族企業往往富不過三代。
究其原因,最普遍認同的觀點是:家族企業往往重人情而輕制度,過度重視人情世故,而忽略了製度的執行與管理。
再者,家族企業的管理階層多由經驗相似、想法趨同的管理者及親信構成,形成了高度統一的群體思維,進一步阻礙了可能的創新。
而李氏家族很好地規避了這些問題。
「家族憲法」取代「人」,成了家族治理的方案和準則。
上至股權分配,下至兒女教育,都做出了詳細的規定。
▲李文達
年輕一代的成員至少要讀到大學畢業,並在其他企業工作3—5年,才允許到家族企業任職;
而且,他們的應徵、評鑑程序也與一般員工完全相同,一旦考核不通過,便被毫不留情地剔除出局;
CEO可以外聘,聘請全球最優秀的專業人才來做,而家族的精英們只需在董事會去影響、保持家族控股…
他們的管理模式,甚至還登上了清華大學的課堂,為許多精英學子講授華人企業富過三代、仍不斷壯大的秘訣。
在他們看來,企業只是家族的一部分,倘若無法維持家族內部的規則與和諧,企業遲早分崩離析。
「家和萬事興」,這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祝福,也是李氏家族始終追求的樸素真理。
參考資料
[1] 李錦記官網丨蠔油與李錦記的誕生
[2] 鳳凰網|解密香港李錦記家族傳承密碼
[3] 中國網|致敬新中國成立70週年,百年李錦記書寫“新傳奇”
[4] 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百年老字號“李錦記集團”掌門人李惠民做客“華商領袖 清華講堂”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最華人(wcweekly),最華人,記錄華人之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