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轉型已成世界趨勢,各國紛紛端出不同政策實現綠色轉型,出口導向的台灣,二〇二三年正式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明訂於二〇五〇年前達成淨零排放,當然企業間也無法置身事外,如何跟上世界腳步,進行低碳轉型是當務之急。
大同公司以智慧節能、淨零減碳出發成立能源服務商大同智能,舉辦「全球淨零碳排發展–台灣企業因應之道與商機」論壇,邀請德意志交易所集團、歐洲能源交易所(European Energy Exchange, EEX)、德銀遠東投信、台灣低碳社會與綠色經濟推廣協會與國內大型金融集團,在碳有價時代下,一同集思廣益、提供因應之道,協助台灣企業在淨零轉型路上能夠實際落地,強化國際競爭力。
搶攻碳交易,大同攜手歐洲能源交易所
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有鑑於歐洲碳排放交易體系目前是全球最成功典範,加上今年歐盟開始實施邊境碳價調節機制(CBAM),為擴大能源事業海外市場,大同公司於本月十三日與歐洲能源交易所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 (MOU),在資訊共用、企業服務、共同活動與協同推廣等四大方向深化合作。
大同集團由董事長王光祥致詞表示,大同從家電起家,至今跨足電力、電子、馬達與綠能轉型等,在多元事業整合下,打造綠色供應鏈與平台,提供台灣企業相關淨零減碳服務爭取商機。大同公司總經理沈柏延認為,大同很榮幸與歐洲能源交易所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共同為台灣與歐洲碳市場發展提供企業端的鏈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扮演關鍵角色。
EEX總裁Peter Reitz更透過線上致詞表達對雙方簽署MOU的重視與期待,也承諾將歐洲成功經驗與影響力帶到台灣與亞洲。而出席論壇的EEX亞洲區總裁Ray Ang Zhi Rui也表示,出口導向的台灣更要積極備戰發展碳市場以及實現零碳未來,才能打造出口競爭力。
大同公司董事長王光祥(左)與歐洲能源交易所亞洲區總裁Ray Ang Zhi Rui(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攜手拓展國際碳權市場。
歐盟碳關稅十月上路,一起因應「碳」議題
EEX亞洲區業務主管Erlend Engelstad會中介紹歐盟碳交易市埸發展,為達到二〇三〇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需較一九九〇年減少五十五%,且於二〇五〇年達成碳中和的目標,今年五月十六日歐洲議會及歐盟執委會正式通過「碳邊境調整機制」將開始試行上路,二〇二六年起將針對進口至歐盟的高碳排商品課稅,隨著CBAM即將試行,多國群起仿效,相繼推出碳關稅或碳費等政策,企業須及早展開低碳轉型布局,跟上永續發展浪潮。
德意志交易所資深顧問莫凌水則針對CBAM的內容與影響分享。她表示,企業應積極地評估和管理碳排放相關的風險,並制定應對策略以減少不利影響。同時採取風險工具來規避碳價變化帶來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加速自身企業的技術轉型與升級,從根本實現節能減排。
CBAM預計二〇二六年上路,台灣碳定價制度是否準備好協助企業淨零轉型?台灣低碳社會與綠色經濟推廣協會理事長李堅明表示,台灣碳權交易所於八月七日正式掛牌,正式宣告碳有價時代來臨,政府研議中的碳費徵收,將搭配自主減量計畫,經審核通過可享有優惠費率。但如何認定兼具公平及雄心的自主減量目標,以避免對廠商造成二次成本的超額負擔,政府應要有相關配套措施,以達到企業自主減量目標,提高企業自主減量意願,同時提高企業供應鏈管理及碳風險管理能力等,加速台灣低碳轉型的動能。
在面臨國際市場競爭與環境永續的浪頭上,台灣企業又該如何因應?大同公司總經理沈柏延表示,美國與歐盟針對進口產品徵收碳關稅,勢必將成為綠色貿易障礙,影響供應鏈上下游廠商訂單、降低產品市場競爭力,因此企業淨零減碳勢在必行,但要怎麼讓目標落地?大同擁有多元的淨零減碳解決方案,針對綠電建設、碳盤查、節能設備升級,甚至是相關減碳計畫擬定與申請等,可協助企業一同創造更清潔、更綠色的環境。
左起:天逸金融服務集團副總裁陳皇任、大同智能總經理黃允巍、台灣低碳社會與綠色經濟推廣協會理事長李堅明、德銀遠東投信總經理黃釗盈、新加坡綠色交易所副總裁單庶君、德意志交易所亞太區業務主管姒元忠。
助攻中小企業接軌碳交易、提升競爭力
德銀遠東投信總經理黃釗盈、德意志交易所亞太區業務主管姒元忠、新加坡綠色交易所副總裁單庶君、台灣低碳社會與綠色經濟推廣協會理事長李堅明、大同智能總經理黃允巍、天逸金融服務集團副總裁陳皇任亦與會深度座談,在全球因應氣候變遷的關鍵時刻,企業除積極面對CBAM對碳交易市場帶來的影響,最重要的是了解自身碳排放量,尤其未來減碳目標將會從供應鏈上而下的要求,因此,不論內外銷都應加強關注、釐清減碳規範及國際趨勢,再精準投入減碳資源。
針對歐盟碳價的價格風險方面,在國際上已有多家交易所推出碳權期貨或選擇權,企業也可透過如歐洲能源交易所等金融機構協助,做為管理碳權價格風險的工具。此外,減碳不能單憑一己之力,更要推動供應鏈低碳轉型,無論是盤查碳足跡、製程節能減碳、循環材料應用、數位查證、AI智慧分析、即時監控等環節都要有效盤點管理、強化供應鏈夥伴的碳管理,以符合法規及國際趨勢。淨零風潮下,產業裡的每個角色,都是減碳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唯有持續強化綠色供應鏈行動,才能一同加速產業邁向二〇五〇淨零排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