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到手握400多件專利。從免洗毛巾到抽取式面膜,從日常清潔到化妝用品,紳宇實業讓不織布的應用多元,融入日常生活。儘管過程艱苦,但因為是自己的夢,再累也要努力實現。
從工廠領班到創業當老闆
林白庸從亞東工專紡織工程科夜間部畢業後,當時的科主任、現在的材纖系副教授潘毅鈞推薦他到外商公司現場當領班,後來外商撤廠,時任公司總經理的龔展暉(原台北工業專科學校紡織工程科主任)惜才,希望他能留任,只是必須轉換跑道,到台北公司跑縫線業務。不料,轉任業務期間,客戶倒帳約3萬元,林白庸只好拿回兩小捲客戶進口的不織布樣品抵貨款。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到水針不織布材料,然而他也不曾想到,竟然因此成為日後創業的契機。
「我回去研究後發現,它的品質、觸感都不錯,只是不太耐磨且會掉棉絮,不適合重複使用,但價格較傳統毛巾低廉,很適合做一次性的毛巾、浴巾或運動毛巾,」林白庸說,「跑業務的時候經常出差,但差旅費只夠住賓館、旅社。那些地方的毛巾,很多人怕髒、不敢用,尤其是女生,一定會自己帶毛巾。我就在想,如果用水針不織布來做免洗毛巾、浴巾,使用後可直接丟掉,一定符合市場需求。」
1992年4月1日,林白庸在業績高點時遞出辭呈,「總經理以為是愚人節的玩笑,把辭職信丟進煙灰缸燒了,」他再三表明去意已堅,並花了2個月把另一個也是亞東工專畢業的學弟帶起來,才在同年5月底離開公司。
「坦白說,跑業務那麼拚,也做出了業績,要離開真是有點捨不得,但我心裡有一股勁想要往外衝、想要出去闖一闖,所以儘管總經理一直留我,還是不曾改變決定,」林白庸記得他一離職,6月18日就成立了紳宇實業籌備處,距離他1989年從亞東工專畢業僅僅3年。而這年,林白庸才29歲。
毅然投身夕陽產業
1992年創立的紳宇實業,是從不織布起家,但其實當時不織布已經是眾人眼中的夕陽工業,因為高人力密集,加上過程中可能的空氣汙染,而且台灣沒有自產水針不織布原料的工廠,主要是向美國大廠杜邦進口,成本不低。林白庸直言:「我從來沒接觸過不織布行業,在學校也沒有修過不織布的課,所幸有潘老師,在創業初期傳授我不織布的專業,且一路支持我並提供人脈,可說是我這輩子最重要的貴人。」
林白庸決定創業時,潘毅鈞介紹時任台灣不織布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林永浩給林白庸認識。看見林白庸拿出來的水針不織布材料,林永浩直接問他準備投入多少資金,他回答:「初期新台幣250萬元,後期可能到500萬元吧。」但其實在當下,他心裡想的是自己身上只有30萬元現金存款。
「不可能,這不是你能夠做的!」林永浩聽完後直接搖搖頭說,一條水針不織布生產設備大概就要3億5千萬元,還不包括廠房及周邊設備。
專業人士做出這樣的評估,沒有澆熄林白庸一腔熱血,他決定堅持理想,去開發水針不織布材料的各種應用。終於,他賣出全台灣第一條不織布免洗毛巾,而且品牌名稱很可愛,叫做「小貝殼」。
▲林白庸(右二)相當感念貴人的幫助:求學時關照他的海山高工機械科主任許清標(左二)、引薦他到外商上班的亞東科大副教授潘毅鈞(右一),以及與他同甘共苦的紳 宇實業平鎮化妝品廠廠長黃必昂(左一)。(圖片來源:《樸實的精采:17個成就夢想的故事》)
思考轉型之路
林白庸從免洗毛巾入門,但很快就發現這個產品單價太低、門檻太低,不是經營長久之計。他開始構思其他產品:乾濕兩用紗布毛巾、水針布隨身包濕紙巾、嬰兒濕紙巾……
「一開始真的很辛苦。我開貨車載滿滿的貨出去,跑渡假村、旅館到處推銷,沒有賣完就不回來,甚至有時候晚上就直接睡車裡。那時候我一個月只領2萬元,只有我跟三姊2個人;本來公司有個股東,但很快就退出,因為不賺錢。」
事實上,林白庸打算創業時,家裡很反對。父親認為,林白庸出社會才沒幾年,在外商公司跑業務做得好好的,何必冒險?「還好有我三姊幫忙,她原本在證券公司上班,把200多萬元存款都投入股市,結果全部歸零!剩下底薪1萬5千元,乾脆辭職來幫我。」林白庸說的,是當時財政部推出的證券交易所得稅政策,讓台股由萬點崩跌到2、3千點。
有了三姊林惠淨相挺,爸爸也拿出僅有的積蓄80萬元借他、媽媽把名下的小公寓拿去貸款,再找當時公司的房東入股,加上標會、向親朋好友借錢,總算籌足250萬元的開業基金。
「創業頭3年,公司都在虧損,每年賠150萬元,股本都快賠光了,」林白庸記得,當時親族長輩分頭來勸他:「不行就收手吧,老人家棺材本都拿給你了。」然而,他沒有放棄,直到遇到願意放貸的銀行界貴人,取得3千萬元貸款,終於有了成長契機,開始購買第一條濕紙巾的生產線。
隨時創新,掌握400件專利
林白庸喜歡研發產品,常會利用假日,一個人在公司想點子、動手做樣品,這個習慣至今仍未改變。
如今,紳宇實業旗下有4個品牌:無塵的家、拭拭樂、無塵氏、寶兒樂,30年來開發的產品種類繁多,從毛巾、嬰兒濕紙巾、家用抹布、空氣濾網、除塵紙與紙拖把、濕式除塵布、靜電除塵手套、靜電除塵撢、濕式衛生紙、看護墊、口罩等各種不織布應用,到捲筒菜瓜布、掃地機器人、防蚊液、酒精擦、榻榻米,以及現正重點發展的化妝品、面膜。
很多產品不只是在台灣熱銷,他也和學國貿的妻子楊雅菁一起到海外參展,成功打入日本、歐美市場。「我們隨時都在改變,隨時在創新,」林白庸自豪地說:「不但要創新,而且要把研發專利轉為商品並能自動化。」截至2022年,紳宇實業獲得的專利認證就超過400件。
出人意料的是,專利在手不僅讓林白庸掌握技術實力、更有企業永續發展的底蘊,甚至,「如果沒有這些專利支撐,我可能早就被日本大型企業的專利訴訟擊潰。」
外銷生意做大後,一家大型日本企業委託台灣非常知名的律師事務所,對紳宇實業提出專利訴訟和商標訴訟,官司一路從智慧財產局、訴願審議委員會、高等法院打到最高法院,前前後後拖了十餘年,訴訟費用超過2千萬元。
「如果是一般中小企業,早就被拖垮了,」林白庸不願放棄,只能花時間跟對手耗,一邊生產商品外銷賺錢、一邊花錢打專利的訴訟,以時間換取空間。後來,他找到一家專業的專利事務所,「他們看過我的產品及專利,決定幫我打這場硬仗,從原本被認定快輸掉的訴訟,經過長期的抗辯,最後終於勝訴。」
沒有退路,只能奮力向前
採訪這天,負責越南工廠的林家三姊惠淨透過越洋的視訊參與經驗分享。聽到弟弟感謝她當年跳下來一起創業,笑著說:「我才要謝謝林先生呢!起初2、3年,公司支出比營業總額多,虧損超過半個資本,如果沒有他強烈的意志和毅力,可能早就走不下去了。」她很佩服林白庸的毅力與決心,也對他刮目相看。
林惠淨回憶創業初期,對紡織一竅不通的她,只能盡力做好後勤工作,管帳、跑3點半、收送加工品和採檢樣品……,不會開車的她還硬著頭皮去考駕照,甚至還不太會倒車就開車去收送包裝的代工,「老闆大吃一驚,說:『你連倒車都不會,還敢開車上路!』我說:『我只要往前開出去、別倒車,就行了啊!』」
姊弟倆經營事業好像也是這樣,沒有退路,只能奮力向前。
從流動攤販、開貨車四處推銷,到今天在台灣有3千坪廠房、越南有6千坪廠房,林白庸和林惠淨都覺得感恩,也不約而同歸功於父母:「因為爸媽長年與人為善,對長輩、對親戚、對周遭的人都是孝悌忠厚、能幫就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才讓紳宇關關難過關關過,總有貴人適時出現,幫助我們化險為夷。」
作者簡介
王明德
科技媒體資歷二十餘年。曾任多家電子科技媒體記者、主編、編輯部總監等職位,現為自由撰稿者,主寫領域包括半導體、智慧科技應用。
王維玲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作品獲得金鼎獎、亞洲卓越新聞獎、卓越專題特寫獎及金書獎等肯定,合著有《成為啟動未來的力量》、《成為引領前進的力量》等書。
沈勤譽
在媒體、出版、行銷、文創等行業歷練近二十年。合著有《關鍵影響力》、《成為引領前進的力量》、《成為啟動未來的力量》等書。
林惠君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資深媒體人,曾任職於《遠見》雜誌,擔任醫藥與財經記者,現為自由撰稿人。
邵冰如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曾經任職《聯合晚報》、《聯合報》、美國《世界日報》,著有《從沙龍到聯合國》、《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貴人》,合著《放手讓孩子飛》等。
姚嘉洋
曾擔任科技產業記者與產業分析師。近年來聚焦企業內部演講與教育訓練,以及與財經媒體合作撰寫新聞分析,每年亦固定受邀至政大傳院擔任講師。
黃筱珮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台灣日報》、《中國時報》記者,合著有《一群人,讓這裡更美好》、《成為啟動未來的力量》、《全齡顧齒攻略》等書。
黃筱潔
資深新聞人,任職國內大型媒體逾二十年,主跑路線涵蓋地方新聞、政治新聞、財經新聞。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 《樸實的精采:17個成就夢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