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靜穩定的市場及旭日東昇的市場,付出相同的努力,報酬一定不一樣。對於社會新鮮人來說是如此,對於台灣企業來說,也是如此。
如果今天有一個年輕人來問你,「我畢業了,我想要找工作,你覺得我選擇哪一家企業比較好?」我想很多過來人的答案會說,「你要把自己投入一個處於上升期、正在蓬勃發展的企業,因為這個環境會為你帶來『Upside Potential』。」
Upside Potential通常譯作「上升潛力」,我給年輕人的答案,來自一個很簡單的想法, 相同的一份努力,投入在一個平靜穩定的市場,和投入在一個旭日東昇的市場,能夠獲得的Reward一定不一樣。一個正在成長、蓬勃發展、未來可期的市場,一定能夠讓投入者享受到更大的果實。這個簡單的邏輯,對於年輕人來說是如此,對於台灣企業來說,也是如此。
不只是朝氣蓬勃的新創品牌,對於台灣已經有多年歷史、穩固根基的食品業者來說,你現在做的事情有沒有Upside Potential?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重新思考一遍。
台灣食品業喊生意難做
擁有國際級實力 卻憂本地市場愈來愈小
台灣有很多企業已經做到國際級,在世界上成為無法被取代的角色。我覺得台灣的食品業也絕對有能力做到這樣。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常常接觸許多廠商,聊天的時候,他們會跟我說,今年要投入一筆預算,再建一個廠,廠裡會有幾條生產線……。
聊著聊著,我發現不只一家廠商,而是業者們看法都差不多,他們會說食品業很辛苦,因為台灣已經正式進入人口負成長的階段,人愈來愈少,購買量也就愈來愈小,加上競爭強度從沒有減弱過,今年市占率四○%,明年三五%,後年更低……。逐年上升的只有原料成本、人工、運費,百費皆漲,利潤愈來愈薄,生意愈來愈不好做。
我們都希望台灣的食品業愈來愈好,所以有時候看問題不能只看眼下,要看更大的格局。如果已經預期到台灣市場愈來愈小,為什麼不看看海外,有沒有Upside Potential市場在向你招手呢?我真心的建議是,如果要投入一樣的努力,現在真的是往北美設廠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