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者的目光與胸襟,決定了企業未來的規模;經營者的品性與涵養,決定了企業的壽命。」王伯壎凜然地說。
台灣塑膠射出機龍頭富強鑫(6603)董事長王伯壎昨日(7/17)現身台灣科技大學,以「從傳統產業轉型智慧製造的經驗」為題,分享他一路走來的經營歷程與心法。
「我70歲還在念博士,因為我們全家都是碩士畢業,我已經要交棒給兒子,不能讓他趕過我。」富強鑫董事長王伯壎笑說。
活到老,學到老。王伯壎在1974年創立富強鑫,縱橫商場數十載,他卻選在2014年重返校園,以70歲高齡考取高雄科大,經5年半取得「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程」博士學位。
2018年,他也決定將事業交棒給二代,由長子王俊傑出任寧波富強鑫董座,次子王俊賢接任富強鑫執行長兼總經理。在新生代領航下,去年富強鑫年營收逾46億元,年增6.39%,創下歷史新高。
雖然已離開第一線,但在49年的積累下,王伯壎仍有說不完的「老闆經」。他17日受邀出席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舉辦的講座,並在會中暢談創業路上的經營心法。
心法一:敢作夢,提早規劃10年藍圖
王伯壎回憶,得益於台灣經濟起飛,富強鑫在1974年成立後,十年間就從一個小工廠擴張到三間大廠,但在成功之餘,他不禁想,「那再十年後呢?到時富強鑫的工廠會長怎樣?」
於是,約自1985年起,他陸續跑去日本觀摩別人的工廠,發現他們的建廠藍圖會把每一塊地要做什麼標得清清楚楚,因此他也比照辦理,「我當時連土地都還沒有,就開始計畫。先做夢,有夢最美!」
「設備折舊很快,不如先把土地搞定。」王伯壎說得坦白。後來他買到一個磚窯廠,得先跟政府申請建廠,再向銀行貸款買設備,總算在1995年建成10公頃大的台灣廠。
後來,為了和中國的低廉價格競爭,他又接著在中國建東莞廠、寧波廠,近年亦新設印度廠、杭州廠,工廠一家接著一家蓋。
▲王伯壎大方分享他的經營心法。
心法二:不拚價格,專注差異化與技術力
隨中國改革開放,來自對岸的低價競爭,也讓台灣製造業陷入頹勢。而王伯壎深知,與其跟中國拚價格,不如提升技術力,做出產品差異,「底層製造裝備是最沒有價值的,但我們也做研發、發展智慧IT、智慧機械。」
他指出,過去做生意強調「成本便宜就賺得多」,但現在「創造附加價值」才能真正增加獲利,因此富強鑫不再只賣硬體,也賣軟體,致力提供客戶從頭包辦的一條龍服務。
「智慧製造其實只是把現有的東西整合起來。」王伯壎指出,現在只需透過感測器就能偵測模具狀況,且能把幾十台機器的資訊彙整到同一台電腦,並將資料傳送到雲端,即使廠長人在外面也能透過手機即時監測生產量、良率等資訊。
心法三:別怕失敗,將經驗化作知識庫
「但上述這些都需要研發。」王伯壎不諱言,新技術都是經過一次次失敗累積而成,他們平均每年的失敗成本就高達2000萬,每10個創意中,只有3個會成為產品,1.3個被商品化,最終僅剩1個會獲利。
為了讓成功有捷徑可走,他建議企業得具備完善的「知識管理」,意即將一家企業失敗的、錯誤的經驗都紀錄下來,從生產、維修、行銷到管理等各層面都得落實,才能避免後面的人重蹈覆徹。
他更強調,若一個企業能將各方經驗交換,據此訂定SOP,並匯集成一個知識庫,再定時刪剪、修正,最後得出的成果,便有機會成為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心法四:重人才,3年花千萬留12位工程師
處在現下的大缺工時代,王伯壎對於培育人才也有一套心得。
他表示,富強鑫具有駐校的研發團隊,如果學生對他們的機器有興趣,可在不影響課業的前提下,一面在學校念書,一面利用課餘時間到工廠實習,訓練完後還可以直接到富強鑫上班,因為已經有基礎的技術能力,起薪可比一般新鮮人高出5千元。
王伯壎更透露,現在南部的人才都被台積電搶走,為了留住人才,富強鑫不僅3年耗資千萬留下12位工程師,還得讓員工感受到,待在這家公司有發展和前景,才能留得住人。
放眼富強鑫的未來,王伯壎點出4大方向:數位科技、智慧機械、綠能環保和先進材料。其中,ESG必然是每家企業都得面臨的課題,他表示,富強鑫也正著力發展無毒耐溫的CPET、可降解塑料PLA等,更投入2億元在屋頂做太陽能板發電,為未來的碳權市場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