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股東會旺季,「世代交替」成了關鍵字之一,重量級公司釋出交班計畫的消息不時登上媒體版面,接班梯隊也一一浮現;新人新希望,期待能為台灣企業注入新活力。
只是,此前已有針對台灣在內的亞洲各國相關研究指出,在企業進行傳承的前後數年,公司市值往往明顯下挫;而根據本刊爬梳近10年來國內上市櫃公司狀況,10年間完成交棒的企業,截至目前,公司市值增幅落後大盤的比率也超過五成,並不算低……。企業的交班、接棒,終究是個難題。而既然這個難題攸關企業競爭力,自然也與企業的投資價值緊密牽連。
本期封面故事,我們透過企業主與專家學者的採訪,嘗試找到事業經營無痛傳承的答案,或者透過股權安排避免未來紛亂風險,或者透過家族規約凝聚價值共識……,答案固然提供企業參考,但何嘗不是投資者對長期持有對象的檢核依據?
在多位重量級受訪者的分享中,儒鴻董事長洪鎮海的告白可在此一提。面對接班大哉問,他先試著把問題的定位單純化,認為這就是個「任命公司最高主管職位」的過程,定位清楚,下一步是理清篩選原則:誠信為先、雅量次之、能力為後。
對這三個原則的觀察,需要時間與空間。在時間上,洪鎮海從11年前開始選定觀察對象,以超過10年的長度為觀察期;在空間上,除了在不同階段賦予接班梯隊任務,也開始調整自己的管理風格,從原本的強勢領導,轉變成傾聽、協助、等待回報的角色,把更多的決策舞台讓給梯隊,自己才能細細觀察每一位未來主角的演出。
他說,不會給接班者設定目標。接班者的天有多大,該靠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