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截至4月底,電影發行商「車庫娛樂」(GaragePlay)已突破7.2億元票房,占全台25%;
能夠有此番成績,還得歸功於創辦人張心望秉持的「分眾哲學」。
車庫娛樂(GaragePlay)創辦人張心望的二度創業,是從負數開始。沒想到,八年來他竟無畏美國好萊塢大片,發行的電影 接連交出破紀錄的亮眼成績,如今更翻身台灣電影票房王!
憑著《想見你》、《鈴芽之旅》、《捍衛任務4》三部破億電影,車庫娛樂今年截至4月止,已累計7.2億元票房,不僅創自身歷年同期新高,更以占總票房約25%,居台灣發行商之冠。
頂著美國史丹佛大學電機碩士、矽谷科技人的光環,現年46歲的張心望,穿著簡單T恤依舊鋒芒未減。談起二○一一年與前東家威望國際分手並對簿公堂,到一五年重整旗鼓創辦車庫娛樂,他不諱言,「何止是從零開始,一切都是負數起步。」
經營分眾,是他從威望到車庫娛樂貫徹的經營策略。
被迫做分眾 靠小片拚市場
「一開始切入分眾其實是不得已。」他坦言,早在威望時期,傳統大片都被華納、迪士尼等美國8大電影公司把持,他只能「被迫」另闢韓國片、印度片、殭屍片等分眾市場,「分眾最棒的就是切入時成本不高、競爭不多,就算不賣也不會賠太慘。」張心望透露,像是印度片《三個傻瓜》購片成本只花數萬元,最終上映7個月取得逾千萬元票房。
其中,張心望經營最有心得的是韓國電影。他從十幾年前韓片冷門到院線都上不了、只能發DVD的年代,就洞悉到韓國影業製作成熟並開始引進,經沉潛多年後,終於等來2016年在台賣破3.5億元的大爆作《屍速列車》。
他回憶,過去韓片在台最高票房僅兩千萬元,因此購片時連競爭者都沒有,「韓片當時就是不賣座,大家對韓國喪屍片更是一臉問號,屬於小眾中的小眾。」回想《屍速列車》票房的成功,張心望自己都直呼神奇,也讓創業維艱的他,獲得更多購片資金。
但光靠單一部電影暴紅還遠遠不夠。張心望指出,分眾最難的就是讓戲院願意上片,而這取決於發行商的成功次數,因此車庫娛樂積極累積票房成績,讓戲院在商談小片時,願意多給機會。例如車庫娛樂另一項主力的日本動畫,在知名導演新海誠的《天氣之子》、《鈴芽之旅》打頭陣下,《電影哆啦A夢》、《阿基拉》也獲上映機會,並取得超過千萬元的不俗票房。
他指出,分眾隨著市場成長也可能成為主流,吸引更多發行商搶進,幸好他占得先機,「我們後期累積的資金能夠競爭,而且片商會看是誰把它(分眾)做起來,對我們的發行能力更有信心。」
用數據做決策 放大發行優勢
接著,張心望又從數據中「掏金」,持續放大自家發行電影的優勢。
票房、自有App「Magic Hour」、臉書社群、盲測和試映會等數據,都是車庫娛樂用來不斷調整宣傳金額與主要受眾的利器。舉例來說,2018年它發行的日本獨立殭屍片《一屍到底》,製作成本僅新台幣70萬元,原本計畫只賣到OTT(影音串流平台),但張心望直言,「數據告訴我們觀眾滿喜歡的,首先日本票房不錯,盲測試映也口碑爆棚。」於是決定將此片登上院線,並加大行銷力道。
「有時候一個片名、一張海報就會改變電影的命運。」他補充說,後來在團隊集思廣益下,拍板將電影原名《攝影機不要停!》改為《一屍到底》,並藉著標語「只要撐過前37分鐘,您將見證今年最skr(厲害)的電影。」吸引大批好奇觀眾搶著觀看,最終該片賣破5千萬元票房。
只不過疫情、OTT的出現,無不加劇觀眾口味的變化,也成了車庫娛樂的挑戰。
「戲院並沒有像大家想的被OTT重創,今年第一季全台票房比疫情前的2019年還高,我覺得只是質變了,觀眾開始換片子看。」看在張心望眼中,進戲院的觀眾並未減少,但他觀察疫情後的票房,顯示人們已養成OTT收看、父母不再帶孩子進戲院的習慣,導致原本客源穩定的動作片和親子片票房大減。車庫娛樂因應方式是調降動作片、親子片比例,也開始主打較有話題性的電影。
「票房分布從M型變成L型,前端大片占據市場更多,這是全世界都有的問題。」擁有超過20年產業經驗的有戲娛樂總經理莊啟祥認為,已在韓片、日本動畫片等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的車庫娛樂,接下來必須更精準投資,才能在競品愈來愈多的分眾領域做出差異。
「觀眾口味變化很快,這一季抓到重點,下一季就不適用了。」但張心望強調,電影最有趣之處就是無法像科技業一樣什麼都預測精準,「一切都得靠長時間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