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淺山地區,雖距離臺南市區也不過一小時多的車程,但對於生活在當地的鄉親而言,不可能為了買一瓶醬油、一包泡麵就特地前往市區採買。即使是已有超商進駐的南化區,街上仍保有數家開業已久的雜貨店。其中,「春香購物商店」的經營者-王能資女老闆,是從金門遠嫁到這裡的媳婦,對她而言,在臺南偏鄉經營一家曾是餅舖的雜貨店,是既陌生、又有點熟悉的生活。
嫁到夫家之前,她曾是金門軍中福利社之花,因為認識了身為南化人的丈夫,她從金門人變成南化人。做起生意來動作俐落,除了看顧雜貨店生意,每到酬神祭祖的時候,街坊鄰居就會向她預定各種粿製品,這也是她展現習自婆婆傳統大灶炊粿技術的時機。
如何養成一名「雜貨店掌門人」?只要會叫貨、點貨或是收錢、算錢就可以嗎?不!身為一名掌門人,尤其是位在偏鄉雜貨店的女性掌門人,因為交通位置的不便利,要有更強的能力來回應鄉親的各種需求。
▲曾是軍中福利社之花的王能資女士(圖片來源:《走!去雜貨店買故事》)
從婆婆到媳婦的一口灶
從媳婦身分晉升為一家店的掌門人,要擔負起滿足鄉親不同的日常需求,不只要進貨、叫貨,維持雜貨店的日常營運,還要在特定的歲時節慶期間,展現店裡兩代傳承的米粿製作技術。春香購物商店的前身是一家傳統漢餅舖,公公年邁後就不再製作漢餅。雖然漢餅舖結束營業了,但當地人因信仰而起的各種傳統祭品,卻仍需被滿足。雜貨店後方除了是自家廚房空間,還有一口紅磚大灶,專門用來處理各種手工米食的製作,例如花生鹹粿、黑糖甜粿。
炊粿的同時又要兼顧前場雜貨店的生意,米漿的處理一刻不能等,倒入新鮮花生,把握時間和水的比例、攪拌,將米漿舀入模型中。這些連續動作,她做來順手,但早年婆婆教她的時候,大灶不像現在已改用瓦斯爐方便,燒著柴火的灶若沒有婆媳倆同時顧場,是無法又掌握火候又處理米漿的。
每到特定節日,春香商號以大灶製作的花生鹹粿深受當地鄉親喜愛。這類商品在都市大多來自於自動化生產線,稱不上好吃與否,常常在祭拜過後落入被丟進冰箱的命運。我們或許可解釋為「因為飲食習慣改變或現代人外食比例高」,傳統糕餅或粿製品不再受青睞,但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工廠大量生產的食品早已是被調整過後的比例,雖有著熟悉的外型,卻不再能誘發人們想要吃上一口的欲望?
既傳統又創新的一口粿
女老闆製作的花生鹹粿,剛出爐時米香裡帶著一股花生的香甜氣味,卻看不到花生的蹤影。這位女老闆告訴我們,新鮮出爐、放涼的鹹粿不用沾醬就十分美味,而裡面卻只有鹽、花生和米漿三種食材,越是簡單,越是不容易。近年,炊粿工作落到她一人身上,便趁著廚房整修的機會將大灶改為瓦斯爐灶,便利的設備讓她省下顧柴火的工作,身手本來就俐落的她,一人便能完成所有製粿的一系列步驟。
▲簡單卻美味的花生鹹粿(圖片來源:《走!去雜貨店買故事》)
(圖片來源:《走!去雜貨店買故事》)
有了當代便利的烹飪設備,讓她願意堅持著婆婆留下來的味道,我們也才有機會認識到,傳統可以因為新工具的介入而有了延續的可能,但不變的始終是最關鍵的味道本身。在南化鄉間,即使街上已有連鎖超商,仍舊無法取代雜貨店和社區共享歲時節奏的特殊關係。春香購物商店後場牆壁上貼滿的預定單,不只是一筆筆的買賣交易,而是兩代婆媳之間傳統米食技藝的承接,也是一位來自金門的女老闆獲得南化鄉親認同手藝的最佳證明。
作者簡介_謝仕淵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曾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館長,現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暨公眾歷史與博物館研究室主持人。
本文摘自三民出版《走!去雜貨店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