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池上建興碾米廠第三代,作者梁正賢承接家業後,明白稻田面積有限,提高產值才是唯一的路。於是,20年前他就遠赴日本學習MOA自然農法,回到池上推動有機米栽種,提高稻米品質與產值。
他以超過公糧價,創新米產業思維,「品質計價」制度搭配「數據分析」,推動池上米冠軍農民團隊,在全國競賽屢創佳績。
梁正賢帶領池上米揚名海內外,也使池上農民成為幸福的農業工作者。他的經驗與商業做法,值得每個地方產業、傳統企業轉型參考,也值得我們每個喜愛池上米的讀者引以為傲!
在現金流壓力下學習
在早期「18趴」的年代,當時金融業的借貸利息很高,年息高達15至20%,但米廠的資金調度相當頻繁,有時得先支付秧苗、肥料的費用,也要應付農民現金周轉需求。同時米廠必須保留一筆絕不能挪動的收購稻穀現金準備,因為我們不能失信於農民,怎麼樣都不能欠農民。
當資金周轉有困難,儘管捨不得支付高利息,我們仍得向農會提出借貸。我母親以前不用親自跑農會,因為我們繳給農會的利息太多,農會的人主動送支票來米廠給她。所以我們很拚,每期稻作收割時,一收到稻穀,就想早點完成加工,趕快把米銷售出去換得現金。
當時賣一輛貨車裝的米,就能返還30萬左右的本金,盡早去農會返還本金,才能減輕利息壓力。農民說,每期交穀時是他們最開心的時候,因為大半年的辛苦總算可以換到金錢的實質報酬,但我們米廠的時間壓力在收穀時才正要開始。
因此,米廠的財務規畫要很精準,現金部位要時時留意,謹慎評估投資擴張時機,且須設下風險底線,否則一個錯誤決策可能造成營運重大危害,那個影響不僅是米廠而已,更可能影響與我們合作的農民。
舉例來說,民國73年決定設置富興分廠,我們按計畫分階段完成,而不是一次全部投入。民國83年興建大地飯店,除了要做為有機米的銷售點、增加現金收入,也是考量未來通膨壓力所做的決策。當時的土地取得成本在10年間已經翻漲數倍,未來成本只會更高,所以我向銀行借貸1500萬,負債壓力不小。但待民國84年7月22日大地飯店開始營運,穩定的現金收入足以支付銀行利息,資金壓力便漸漸好轉。透過財務槓桿對抗通膨,當時的負債是值得的,適當調整現金與資產的比例,是我們財務規畫裡很重要的部分。
成長總在犯錯後
民國79年是中華職棒元年,當年味全龍隊在總冠軍賽以四勝二敗奪得首座總冠軍獎盃,職棒帶動整個台灣的棒球風氣。在全民瘋棒球的氣氛下,我的小學同學打算到屏東、高雄興建棒球打擊場,邀我們入股,我想說幫同學一把,同時試試新的商機,所以也有參與。但等到真正開始營運,發現他在資金周轉上出了問題,在打擊場完工後隨即撤場,完全不管後續營運。
我從小被教導的觀念裡,做事不能不負責任,雙手一攤就跑,發生事情一定要收拾善後,圓滿解決。我把後續責任承攬下來,前後忙了將近一年,最後以原本2/3的賠錢價頂讓給原地主,並且完整地切結交付,設下停損點,避免後續困擾。
其實一開始,母親就知道我一定會碰壁,但她還是故意讓我去試、去闖,很刻意讓我們犯錯。她常說,跌倒犯錯沒關係,重點是在過程裡學到什麼,因為只有從犯錯的過程裡,才能深刻回想究竟哪裡出了差錯。找出問題後澈底檢討,才會刻骨銘心,才不會再犯。
這件事讓我知道做任何事都要謹慎,拓展業務也要按部就班。一路順遂時往往會無止盡地擴張,而忘記風險,這是接班初期常犯的錯誤。我很感念父母親肯讓我嘗試錯誤,因為「提早學習」的成本代價比較低,越早犯錯,越能降低後續失敗的風險。
「容許犯錯」的想法對交棒接班很重要,下一代從錯誤中得到教訓,上一代也要願意給下一代承擔錯誤的機會。但不是完全放任他們去冒險,必須在財務風險容許的範圍內,給予適當的空間。雖然我從民國73年退伍回來後接下米廠工作,實際財務管理卻仍由我的母親負責,累積20多年的經歷後,直到民國97年,母親才真正將財務大權完全交棒給我。
這齣「150萬換兩支bat-tah(球棒)」的故事太難忘了,除了得到教訓,我也因此明確知道,專心致力於「米」的本業,才是我該做的事。
*俗稱的「十八趴」,是指過去軍公教人員享有一定額度優惠存款利率的制度(民國72年底銓敘部訂定下限為18%)。歷經數次年金改革,如今「18趴」已成歷史。
作者簡介
梁正賢
1960年生,池上建興碾米廠第三代糧商。在承接家業後,明白稻田面積有限,提高產值才是唯一的路,唯有提高稻米品質,才有機會提高米價,進而翻轉農民劣勢。於是至日本學習MOA自然農法,返台後打造契作池上米「以品質計價」的規章、推廣產地履歷,為全國第一張米身分證努力抗爭、打擊仿冒商標,最終順利爭取到池上米標章。
文字協力/方麗雯
台大人類系畢業,任職資訊科技產業十餘年後,開啟斜槓人生,醉心於旅行帶路、文史調查,以及土地上所有美好的人事物。
本文摘自圓神出版《共擔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