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歐盟碳關稅上路倒數,不少台灣中小企業已感受到「淨零轉型」的迫切,並開始採取行動因應。這些中小企業怎麼做?它們又面對哪些挑戰?
只有45人的扣件廠 如保興業:
若我們做得到,其他企業會更有信心
「我們歐洲的營收占比大約五成,未來如果要課稅,歐洲客戶可能就會選擇在當地採購,不會再從那麼遠的地方採購⋯⋯。不轉型,優勢可能就會在未來幾年慢慢消失掉。」在台南市歸仁區的一座廠房內,面對《今周刊》詢問,如保興業副董事長王文信語帶沉重地指出。
王文信口中的「轉型壓力」,來自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一九九九年成立的如保,專營客製化螺帽扣件,雖然公司員工僅四十五人,卻因長年打下的好口碑,在台灣的螺帽圈中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此外,像是歐美汽車的底盤與避震系統周邊的防鬆螺帽,也都可看到如保螺帽的身影。
身為扣件業模範生的如保,過去一年來異常忙碌,原因在於,在主營業務之外,如保多出了一項「新任務」:淨零轉型。
談及推動「淨零」的緣起,王文信指出,CBAM即將上路是一主要原因。他解釋,如保外銷占營收比重高達九成,其中,對歐洲的出口就占逾一半,「雖然,目前CBAM還沒規範到扣件業者,客戶也還沒明確要求,但我相信趨勢已躲不掉。」
王文信認為,無論遲早,淨零轉型會是國內所有企業都要面對的問題,於是,他決定在去年底「超前部署」。「如果像我們這種只有四十五人的小企業都能妥善應對『淨零』,那麼,我想其他的中小企業會更有信心。」王文信表示。
巧合的是,差不多就在如保下定決心時,台灣數位企業總會所推動的「零碳大學」剛好到南部招生,如保順勢成為第一屆學員,隨後也成立了「減碳推動小組」,並導入外部顧問,一連串的「淨零」行動由此展開。「目前,今年一到九月的碳盤查已完成,明年就會取得ISO 14064-1(溫室氣體盤查)的認證,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的盤查也正在進行中。」王文信指出。
初步盤查下來,如保發現,能耗主要集中在運輸,「我們運輸的碳排大概就占了五成,如果要有效降碳排,就是車輛都要改成電動。」但是,找到問題不見得就能找到簡單答案,「要不要全面換電動車,也是要經過審慎評估。」關鍵不只成本而已,他以廠內的電動堆高機為例,指相較於傳統的柴油堆高機,「電動的堆高機,實在沒什麼力。」王文信笑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