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各國酪農,無論是高效生產的以色列或是友善共存的荷蘭,他們有個關鍵共通點。
至於台灣該如何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不妨借鏡他們的產業發展經驗!
十月初到荷蘭做乳品與酪農產業交流,透過朋友安排,認識不少在地農民和特色乳品品牌。
在這歷史悠久的乳品文化國,他們的牧場牛隻不多,對照台灣平均超過兩百頭的規模,他們僅有不到一百頭牛,許多都是傳承幾代的小型家農。這些牧場在乎畜牧文化、特色風味,與土地生態和動物的關係。這讓我想到幾年前到以色列考察的觀察,兩個國家很不同。
以色列社會主義精神強烈,有許多人民公社形式的農場,利潤共享且高度合作。他們的經營思惟是高度資本主義的效益最大化,密集精準管理,讓每頭牛的平均生產乳量在前幾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在追求產量的同時,是全世界少數用計畫性生產配額制來做產銷控管的國家。
荷蘭則是乳品歷史豐富且民主成熟的國家,透過各種標章與維護組織來展現他們在乎的價值。包括有機奶、放牧奶及母嬰同室奶等。至於放牧牛隻,他們同時在乎地區的植被多樣性,而不是單一芻料的栽種。這些價值主張讓產量無法效率最大化,但因產業生態成熟,自配額制上路起皆以市場機制定價,能夠有效分配。
若要用幾個關鍵字來描述,以色列的乳業是育種、效率、精準管理、科技整合。而荷蘭的乳業是有機、友善、共存、尊重、生物多樣性。他們能成為世界級的產業,有一個共同點:強大的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