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美麗事業集團董事長宣布,今年康是美的重大任務是開出百家調劑藥局,從美妝生活加速布局藥局通路,背後的盤算是什麼?
藍色招牌,上頭高掛著健保藥局的圖示,櫃枱後方依序陳列著心臟血壓、血糖血脂、耳鼻神經等不同類別的保健食品。這是統一集團旗下藥妝店康是美推出的新服務——康是美藥局,目前全台已有22家店中店門市,店內有藥師進駐,可調劑、供應處方藥,還能為顧客量身打造推薦適合的健康食品。
「今年康是美的重大任務,是規畫開出100家專業調劑藥局。」統一美麗事業董事長高秀玲日前在統一超商亞洲第一萬家門市開幕記者會上,首度向外界宣布進軍藥局市場的布局和目標。
(攝影/劉咸昌)
集團資源當靠山
藥師專業助攻自有品牌
為什麼過去專注在美妝、生活用品的康是美,打算加速布局藥局通路?
答案是台灣高齡化社會,加上新冠疫情所催生出的千億元保健商機。根據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統計,去年保健食品市場規模高達1596億元,年成長5.6%,讓各大業者紛紛瞄準這塊市場。
例如,藥妝店龍頭屈臣氏,過去多將保健食品放置在二樓,如今不只改放顯眼的一樓,還成立保健專區,部分門市有藥師進駐。據了解,保健品和藥品對該公司整體營收貢獻度已從五分之一提升到三分之一。
只是,明明現行的400多家康是美門市就能販售保健食品和乙類成藥,加上台灣正面臨藥師荒,就算康是美願意從頭培養,剛通過國考的藥師也得有兩年以上調劑經驗才能獨當一面,為何高秀玲仍堅持成立康是美藥局,走一條外界看似較困難的路?
「疫情這兩年多,我們有些小小心得,訴求是讓康是美成為消費者的專屬保健專家。」高秀玲口中的「專家」正是她積極召募藥師,布局藥局事業的第一個關鍵。
「推薦人的形象愈專業,消費者買單的機率愈高!」一名資深通路業者觀察,專業人士的背書更值得信賴,也因此近年有愈來愈多食品、生技大廠找醫師擔任代言人,「B群、蔓越莓錠大概就是幾百元,可以去藥妝店買,但保骨、三高這些動輒要價上千元的產品,沒有專業人士說明,很難讓消費者買單。」他舉例。
集團垂直整合並擴大自家產品市占率,則是康是美設置藥局的第二個原因。
據統計,台灣爆發疫情兩年多來,統一整合旗下統一藥品、康是美等上下游資源,旗下自有品牌維他命「利捷維」共推出二十多款提升免疫力的商品,相當於每個月就上架一個新品項。
一名藥局業者不諱言,目前藥師薪資約落在新台幣7.5萬到8萬元之間,以目前市面上健保藥局為例,每月只要收超過400張處方箋,就足以負擔一名藥師的薪資,若康是美能祭出強而有力的策略,鼓勵藥師推廣統一旗下的高毛利保健產品,就有機會在不賠錢的基礎上再創造出新業績。
統一美麗事業董事長高秀玲表示,接下來康是美將以百坪大店為展店主軸。(攝影/陳睿緯)
服務將比商品重要
藥局競爭愈趨白熱化
最後,則是因應高齡化社會來臨,消費者將更需要服務。
「未來服務會比商品更重要。」高秀玲強調,康是美一直非常重視如何緊抓消費者的心。像5、6年前,該公司為了推廣美妝產品,就在內部培養了上千名通過美容技術士檢定的彩妝師,成功躋身美妝零售通路前三大地位。而這次大舉招募、培養藥師,也是為了消費者體驗做準備。
不具名連鎖藥局高層觀察,近年新開的藥局都有「超市化」的趨勢,原因是高齡消費者行動力較緩慢,習慣一站式購足,當處方藥成為帶路雞,讓慢性病患者或拿藥者順便購足所需用品,就有機會培養出忠誠度,顧客也更願意消費。
不過,由於台灣長期面臨藥師荒,在人力成本過高,徵才不易的情況下,康是美在內的零售業要順暢跨入藥局,不是沒有門檻。
商業發展研究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副所長李世珍指出,《藥事法》規定,藥妝店販售指示藥品,須由藥師詢問症狀後調劑交付,過去曾有連鎖藥妝店因門市無法全時段有藥師值班,發生非藥師賣藥而被開罰。去年全台有執照的藥師3萬8千多名,其中投入藥局體系者僅1萬3千多名,平均一家藥局分配不到兩名藥師,因此過去10年來,多數業者都是透過併購、加盟拓展版圖。
李世珍認為,康是美過去以藥妝店起家,本就具有通路和品牌優勢,加上背後有統一集團支持,想開出一百家店不是沒有機會,但想擴大藥局規模,還是得建立在藥師人力充足的前提上。
早在去年,康是美就透過人力銀行大舉徵才,祭出底薪加獎金的條件,吸引不少想轉換跑道的藥師加入。
隨著後疫情時代來臨,藥局競爭愈趨白熱化,去年,盛弘醫藥併購躍獅連鎖藥局;今年7月初,健喬集團旗下優良生醫也宣布併購順儷健康事業;以及擁有250家門市的藥局龍頭大樹、從居家醫療器材跨足藥局的杏一,如今康是美再加入戰局,台灣的藥局通路大戰將愈來愈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