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巨純熟地併購、庫藏股、增資、減資,高超財技讓人目眩神迷;然而,散戶投資人最終到底能得到什麼?
對於國巨的股東而言,2千元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從過去四年來看,可以用四字總結:價值混淆。
根據《財訊》報導,3月17日,國巨董事會通過辦理現金減資20%,每股退還股東2元;也就是說,原本持有一張國巨的股票,將因為減資拿回2千元,但是股票從1千股變成八百股。這是2022年的價格,公司花2千元,就可以從股東手中收回2百股股票。
時間往回推到2021年5月,國巨股價一路由550元急殺到4百元以下,公司立刻端出庫藏股,以均價469元從市場買進4千張;2021年時的價格,是公司一樣花了2千元,卻只能從市場上買回4.26股。
整併有玄機 股東價值混淆
2021年還有一段小插曲,國巨董事長陳泰銘執行了2014年的「員工認股計畫」,以每股38.9元(不到市價的一成)認購1719張股票,這是外人都沒有、慰勞他的特別價格;也就是說,這時2千元可以讓陳泰銘個人買進51.41股。
根據《財訊》報導,再回溯到2020年,國巨發行GDR(海外存託憑證),相當於海外現金增資,當時以較市價折價8.8%訂價,每股308元,因為這是GDR,國內散戶買不到,可稱為2020年的「外賓增資價格」,這次2千元可以買到6.49股。結果到了2021年1月,國巨股價就站上6百元,認購的外國貴賓可說是翻倍賺。
時光機器再往回轉兩年,2018年國巨股價因被動元件報價數倍上漲,在7月2日飆到天價1310元;很快的,7月10日陳泰銘的前妻申報轉讓1萬2千張,落袋百億元。市場罵聲不斷,國巨為宣示對公司有信心,以「轉讓員工」為名義祭出庫藏股,花了24億元買進2965張,平均每股成本高達816元,也就是說在2018年時,2千元只能買到2.45股。
《財訊》分析,想也知道,每股成本高達816元,國巨的股價在2018年底跌到3百元,至今也只有4百多元,員工怎麼會做冤大頭來認股呢?於是這筆壯烈犧牲的庫藏股,在2021年8月靜悄悄地被拿來註銷股本,股本減少了2965萬元,全體股東則減損了23.9億元的保留盈餘。也就是說,2018年國巨拿公司的錢護盤,結果是股東埋單,拿保留盈餘賠了23.9億元,相當於每股淨值減損了4.8元。
國巨護盤 庫藏股變冤大頭
然而,《財訊》報導指出,國巨一連串的併購、庫藏股、增資發行GDR、增資發行ECB(海外可轉債)、註銷庫藏股、減資,讓股本忽而膨脹、忽而收縮,令人眼花撩亂,股東價值混淆,可歸納為四大爭議:
爭議一:從成長的角度,國巨2018年併購普思、君耀,2020年併基美,2021年併奇力新等等,這些都是營業擴張行為,公司的營收能夠維持成長,為什麼今年要減資2元?
爭議二:從籌資的角度,國巨在2020年初以「充實營運資金」為名,以發行GDR、ECB向海外增資,GDR發行價308元,投資人要問:為何才剛剛大手筆增資,今年卻又要減資?
爭議三:從庫藏股的執行,國巨在2018年、2021年執行庫藏股,花了43億元。花大錢護盤、註銷股份又讓股東損失,後面再增資發行ECB、GDR稀釋股權,股東是雙輸。
爭議四:國巨的資本安排,經常對特定股東有利,例如發行ECB、GDR,只有外資法人可認,還可以套利;但現在減資二成,卻是所有普通股參與。
小股東權益 看得到吃不到
《財訊》報導指出,從過去國巨資本膨脹、收縮的動作,很多都是金融操作,不一定和經營業務直接相關,股本增減沒有一致性。簡言之,國巨的股東結構,一直存在著「特權股東」和「一般股東」。
首先,外資等「特權股東」可以參與低價的增資,甚至可以趁著公司護盤之際丟出籌碼套利,散戶就沒這機會。其次,「特權股東」高價賣股,公司端出庫藏股護盤,全體股東的保留盈餘減損。第三,即使2021年EPS(每股稅後純益)高達46.46元,創歷年次高,但股利配發率僅21%,創下十年新低,一般股東拿得很少。最後,減資2成、股票變少,即使國巨今年獲利不成長,因股數減少,EPS也會增加25%,本益比顯得更低了。
國巨的資本遊戲每一次出手,都是高超的財技,媒體也十分配合唱多。然而,把過去的點點滴滴串連起來,這些資本的膨脹、收縮,對小股東都沒好處,減資還要貢獻出自己的股票,以彌補過去2年資本的膨脹,讓國巨的股本回到50億元的「苗條水準」。經營者擁有極大的決定權,卻看不到維護股東權益的誠意。特權股東、一般股東還有差別待遇,一般股東在不知不覺中付出代價,股東權益受到傷害。
投資人如果一直只看到國巨的營收成長、高EPS、低本益比、炫目的併購案,好比只看到蛋糕上的奶油,卻忘了看得到吃不到,忽略了公司資本的魔術,掉入價值陷阱的假象,終將付出代價。…(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56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