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財訊》報導,俄烏戰爭讓油價漲幅加劇,影響成衣紡織廠進貨成本,即使儒鴻可以順利轉嫁品牌商,但未來是否會引發停滯性通膨,導致消費力跟不上,是觀察指標。
根據《財訊》報導,儒鴻3月9日舉行法說會,次日開盤不到15分鐘直接跌停,11日續跌,收盤437.5元,創下近1年新低價,如此跌勢並不常見,若從近1年高點683元來計算,跌幅高達36%。小散戶慘套四處詢問是否該停損?被市場戲稱「法說會開完,隔天開法會。」外資亦大幅下修儒鴻目標價。(註:4/1股價反彈至488元。)
疫情與庫存 跌停兩大關鍵
儒鴻也拖累聚陽股價跟著下滑,11日失守200元大關。不禁讓人好奇,紡織資優生到底怎麼了?
儒鴻為垂直整合服飾生產商,從事織布、染整、定型及成衣製造,主要產品包括成衣與功能性彈性圓編針織布料。以2020年營收來看,成衣占比為70%、布料30%;成衣每月產能約1200萬件、針織布約1500萬碼。大客戶有Nike、Lululemon、UA等各品牌商,以及Costco、Target等通路商,品牌商與通路商營收貢獻分別為70%與30%。銷售地區則以美洲為主占60%,其次為亞洲28%。
《財訊》報導指出,跌停最直接的原因是2021年第4季的毛利不如預期,當時越南疫情嚴重,產生許多額外的防疫費用;加上上工率下滑,只能增加外包比重,但當地產能也缺乏,因而墊高外包成本侵蝕獲利。再者,隨著2021年第4季的在途存貨陸續到港,品牌商和通路商的秋冬庫存墊高,今年成衣供應鏈逐步舒緩,不比2021年的拉量急單。
不過,法人擔憂的並非去年第4季已發生的事實,而是目前的紡織景氣集合所有不利因素,大大影響到今年產業結構,這才是儒鴻股價跌落神壇的關鍵。
《財訊》分析,首先,疫情大幅影響航運價格和到港時間,為支應需求,美國轉向南美洲及鄰近成衣廠下單,儒鴻會不會被迫向低毛利訂單低頭?其次,俄烏戰爭造成能源、糧食價格大漲,美國為首的通膨危機就在眼前,一旦薪水跟不上物價上漲,糧食這類民生必需品可能會排擠成衣需求。
再以大環境來看,儒鴻是在2011後開始嶄露頭角,股價從10~20元一路上漲,當時台股約在7000點,道瓊在10000點。如今台股17000點,道瓊32000點,儒鴻股價也一度衝破600元,處於高位,風險就高。還有,2010年代,中國經濟正在起飛,眾多的基礎建設和強勁的消費力道,是幫助2008年金融風暴迅速復甦的大功臣,而今中國自身難保,未來全球的消費力道有待觀察。
應變5招 訂單已排到9月
針對市場看衰,儒鴻則以5個理由回應,公司已經走過營利低谷。
第1,空運費用減少。
第2,預計遞延訂單將於4月消化完畢,5月起外包占比降低,從原本的6成降至5成。
第3,公司將持續挑選高毛利訂單,優化產品。
第4,原物料今年以來漲幅達3成,下半年報價調漲已在醞釀中,預計5月敲定、7月漲價,儒鴻已備妥6個月的原物料庫存因應。
第5,疫後品牌商和通路商往大廠集中的採購策略不變,儒鴻兼具產能與一貫化優勢。
《財訊》記者也向供應儒鴻紗線的集盛求證,「目前出貨量都維持正常,不會太悲觀,加上儒鴻的高價品居多,理應比平價品更有競爭力,較不會受到影響。」只是儒鴻也強調,今年訂單能見度已達9月分,但因為戰爭還有不確定性,要到5月才能看清第4季的態勢。
不論如何,油價自2021年底開始走升,俄烏戰爭更加速油價漲幅;而成衣紡織關鍵上游原料的人造纖維是由石化原料再製而成,油價的波動勢必影響成衣紡織廠進貨成本。即使儒鴻可以順利轉嫁給品牌商,但戰爭是否會引發停滯性通膨,導致消費力跟不上漲價力道,致使儒鴻的成長放緩?仍有待觀察。…(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55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