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台泥集團轉投資成立能元科技,兩年後,能元併購加拿大Moli公司,這是全球第一家做出鋰金屬電池的公司⋯⋯。上世紀末,台灣就有電池夢。
2008年,美國洛杉磯車展上,BMW首度展出量產電動車Mini E,車上裝的就是能元生產的電池,規格18650,雖然只能提供240公里的續航,但無論如何,那個年代,我們再度燃起電池夢。
接下來的故事,是中國全力扶植產業,台廠則苦於缺乏產品出海口,「當年台灣電池業的實力在全球僅次日本,後來卻連續被韓國、中國超越。」一位電池產業老兵這麼說。
直到近期,台灣電池夢再起。本期封面故事,我們報導方興未艾的台灣第3波電池熱浪;熱浪的形成有「天助」成分,去年下半年的電池荒,不但讓全球各大主流車廠猛追料源,也讓「非主流車廠」之外的訂單需求回望台灣,給了台廠再拚一回的底氣。
於是,老廠、新秀,全台南北動起來。台泥的能元科技增資百億元要蓋超級電池工廠,這家公司的電池也悄悄攻入歐洲超跑電動車;鴻海則對我們表態將衝刺磷酸鋰鐵電池,預計明年推出車用電池。除了產業大咖,更有剛剛崛起的新秀被國外大廠看上,有了搶建新廠的本錢。
然而,這也可能是台灣電池產業的背水一戰,畢竟在商機明確、電池更已成為國家戰略資源的態勢下,不只台灣,多國亦正全力發展。天助、自助之外,業者普遍期待政府亦能端出政策支持,「國發基金何妨逢高賣出一些台積電持股,轉而支持另一個戰略資源電池芯?」一位受訪者用此意見,期待第3度燃起的台灣電池夢,這回能夠真正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