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知道,整個台灣都在蓋晶圓廠,但你知道嗎?現在全台從北到南,也在搶建電池廠。電池,這個未來世代的新石油,已成為全球車廠與政府,搶拚自主化的戰略物資,孵了25年電池夢的台灣,正被捲入這場電池大戰。
高雄小港有一條長春街,這條路的盡頭,過去10年都是一座荒廢工廠;4個月前,一輛又一輛工程車開始日夜駛入。本刊造訪當天,這塊1萬多坪的土地正大興土木,3座巨型吊車同時作業,未來只要進度順利,台灣第一座超級電池工廠,明年就會在此誕生。
這一座電池芯廠年產能達一.八GWh(兆瓦)、相當於2萬4千輛電動車所需的廠房,其擁有者,是砸下120億元建廠的台泥集團;然而,這個壯闊的建廠現場,對比3年前另一個場景,存在極大反差。
「全球電池荒」產業機遇
台泥擲百億蓋電池廠,搶攻市占率
那是一場舉辦在台泥總部的記者會。當時,活動走到尾聲,準備返回辦公室的台泥董座張安平,被攔下詢問旗下電池事業、彼時才剛拿下家電大廠戴森(Dyson)訂單的子公司「能元科技」,未來是否有計畫擴產?他沉默了一秒鐘後,眉頭緊鎖地向提問者說:「電池是一個非常重資本的產業,我得再想想,因為…,風險太大!」
常常說自己經營企業「很保守」的張安平,為什麼後來態度逆轉?為什麼不到1千天,他不僅擲百億興建集團第2座電池廠,今年2月更宣布將招募350名電池人才?
攤開台泥財報,可窺知一二。財報顯示,2008年以後就沒賺過錢的能元,去年第3季竟轉虧為盈,而這個背後,對台泥集團、對台灣電池產業來說,代表的是一場好久不見的機遇:一場「全球電池荒」引發的蝴蝶效應。
效應的第一幕,是給了能元營運實績,也給了它重燃企圖的底氣。「現在跟能元買電池,你要先付清(款項),但1年後你才拿得到貨!」一名台灣電池廠總經理,點出能元產品搶手程度。
這場機遇,更讓這家台泥在1998年投資成立的電池公司,終於在去年開始對「車廠」出貨;據工研院內部一項資料顯示,若以每輛造價20萬美元起跳、也就是「超跑」等級的電動車市場而言,能元所提供的電池,去年的市占率排名已是全球前3。對此,台泥發言窗口表示,「沒錯,能元的產品就是聚焦在那種高功率的市場。」
能元的轉機,不只發生在它身上,而是全面性的產業機遇;因為,台灣有另一家與台泥都屬產業龍頭級、千億市值的集團,現在也正針對電池產業,加大投資力道。
這個集團,就是台塑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