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田裡的鞋王》向低利代工Say No!拒絕愛迪達300億訂單,年營收逼近600億,寫下台廠最狂傳奇

田裡的鞋王》向低利代工Say No!拒絕愛迪達300億訂單,年營收逼近600億,寫下台廠最狂傳奇

2021-12-01 09:21

代工業只能在產業供應鏈的底層求生,仰賴客戶鼻息,賺取微薄利潤?

還是應該彰顯精準嚴格的管理力度、效率的資源分配、強大的生產技術能量,以賺得應有的利潤?

清祿鞋業蘇姜雄,一家隱身南台灣的全球鞋王,他寫下的,不只是一則致富傳奇,更重新梳理了代工真價值,是真正的「代工皇帝」!

這是一個台灣代工廠敢向國際一線品牌客戶悍然說「不」的故事。

 

這是一個傳產業者為爭取合理利潤,果斷捨棄公司半數營收的故事。

 

向大客戶說「不」、割捨半數營業額的背後,這是一個台灣60年老廠要讓世界看見「代工真價值」的故事!

 

近30年來,台灣以代工製造聞名全球,業者積累出最強的生產能量、最具效率的運輸配送、最精準嚴格的管理力度,卻往往只能在產業供應鏈的底層求生,仰賴客戶鼻息,賺取微薄利潤。但是,台灣代工廠的生產技術、管理價值,真的這麼不值錢?

 

故事,要從台南市佳里區一家四周環繞稻田的老牌鞋廠說起,這家鞋廠,叫做「清祿鞋業」。

 

佳里小鎮有將近3分之2的面積都是耕地,清祿鞋業就坐落在一大片的玉米和水稻田中央,「喔…,我婆婆就是從那裡退休的啊!」談起清祿,附近的鄰居這麼說。

 

台灣運動鞋代工舉世聞名,匯聚在中台灣,從全球最大鞋廠寶成、豐泰、鈺齊、志強,到未上市的隆典、綠洲等,成為強壯的鞋業聚落,但只有清祿,是極少數位在台南的鞋廠,而過去清祿也和這些同業少有往來,同業提起清祿大多搖頭不熟,讓這家老廠始終披上一層神祕面紗。

 

清祿為全球代工業寫下傳奇

版圖跨中、越、印尼,運動鞋雙龍頭都靠它

 

清祿鞋業是創辦人蘇清祿1959年創立,最早是向南亞塑膠採買塑膠皮開始製鞋,幾年之內,員工數從10人擴充到上百人。到了70年代,規模已是可以承接國際品牌代工訂單的工廠,2010年後,規模更已橫跨中國、越南、印尼,成了全球員工數超過8萬人、年產能超過8千萬雙運動鞋的大廠,甚至是NIKE、愛迪達(adidas;台灣公司登記為「台灣阿迪達斯股份有限公司」)等品牌不可或缺的代工廠

 

過去「清祿鞋業」曾經幾次登上國內媒體版面,2012年,清祿的千金蘇于芳與台灣首富國泰集團董事長蔡宏圖的二子蔡宗憲結婚,2013年清祿第三代幾次與女藝人傳出緋聞,而最近的一次則是11月初的一則烏龍新聞,還登上熱門新聞排行,內容是創辦人蘇清祿先生去年以高齡87歲過世,繳了20多億元的遺產稅。

 

但根據《今周刊》查證財政部國稅局,確定這筆遺產稅尚在查核中,金額未定,也向蘇清祿長子、現任清祿鞋業董事長蘇姜雄確認,蘇姜雄親口證實:「遺產稅確實有數億元,但絕對沒有20億元之多。」這也是一直以來低調神祕的清祿鞋業,首次接受媒體採訪。

 

不過,這些可能都僅止於花絮,外界不知道的是,真正讓清祿登上新聞的,是2019年底的一個大動作,震撼全球運動鞋代工業!因為2019年9月,原本是愛迪達運動鞋集團全球最重要代工廠的清祿,是愛迪達運動鞋供應鏈中極為關鍵的成員,卻毅然決定與愛迪達集團全面切割,一口氣向每年3百多億元的訂單說「再見!」

 

清祿

 

清祿

 

清祿

(攝影/劉咸昌)

 

清祿

 

清祿

(圖/取自清祿鞋業官網)

 

清祿

 

這聲「再見!」震撼了全球製鞋代工業!

 

一直以來,「品牌為王」幾乎就是所有製造業供應鏈裡的生態特徵,從電腦、手機到傳統產業,都是如此。在運動鞋產業,只要問及與NIKE、愛迪達等品牌有關的資訊,所有代工廠一律噤聲、唯命是從,深怕一個不小心得罪了品牌,會遭到慘被抽單的命運。

 

但這個定律被清祿打破了!2019年底,全球運動鞋代工業耳語紛飛,「台灣的清祿,居然敢向愛迪達說不!」

 

「是的,清祿在2019年9月,決定結束與愛迪達集團長久以來的合作關係。」從未接受過媒體採訪的蘇姜雄,不開口則已,一開口,就向《今周刊》證實了這項震撼業界的事件。

 

面對清祿60年來最重大的決策,蘇姜雄低沉許久,才娓娓道來,他說,「這是一個很難的決定,是前後歷經2年、徹底深思熟慮的結果。」至於原因,蘇姜雄不願多談,他說,「台灣還有太多人靠愛迪達過生活,不要傷害他人。」但業界早就傳得沸沸揚揚。

 

清祿

 

IKE、豐泰近三年鞋類營收年增率

 

全面由二代接棒

 

2代蘇姜雄向品牌說不

首登媒體、證實「切割愛迪達」

 

「NIKE、愛迪達和代工廠之間的利潤很固定,NIKE給代工廠8%的利潤,愛迪達大約只有5到6%。」一位在超大型代工鞋廠有超過40年資歷的顧問,一言道出了品牌與運動鞋代工廠之間,長期以來「不能說的祕密」。

 

「不要小看這2到3%的差距,因為真正賺錢與否,往往就是在這2到3%。」這位資深顧問解釋,品牌對代工廠的利潤空間掌握得非常精準,無論是8%或是5%,都是「毛巾擰到乾」之後的計算。換句話說,代工廠不能稍有差池,「品牌說給你利潤,你不見得拿得到,材料漲價、人力、管理、疫情下幹部不能流動等問題,都是變數意外,任何一個環節不小心,利潤就沒有了。」該顧問表示。

 

更別說付款條件,兩大品牌間也存在明顯的差距,他表示,愛迪達2個月到2個半月的付款條件,也高於同業平均值的1個月,讓代工廠在現金流上更加捉襟見肘;不過這幾年,愛迪達的設計新穎,趕上潮流,業績蒸蒸日上,讓許多代工廠「難捨」這個大品牌。

 

「在營收與獲利間,蘇姜雄顯然重視後者。」同業為清祿的勇敢決定,做下注解。

 

2016年,愛迪達換上新執行長,來自德國化工大廠漢高(Henkel)集團執行長的卡斯帕(Kasper Rørsted)翩然跨進運動鞋業。這位從化工黏著劑產業空降運動鞋業的大將,對代工廠的利潤勒得更緊,連清祿都吃不消。

 

「再這樣下去,只會被欺負,賺不了錢。」蘇姜雄回憶,他從2017年開始和愛迪達展開談判,分析自己的利潤結構,也試圖調整生產模式,前後整整談了2年,沒有共識,最後,只有走向「分手」一途。

 

從來,只有品牌一腳踢開代工廠,從未發生代工廠主動向品牌說再見,更何況,是愛迪達這樣的全球第二大運動鞋品牌。但是,清祿做了!

 

「代工廠是有價值的,我們必須要求合理利潤!」做了這個重大決定二年之後的今天,蘇姜雄已經能平靜地說這件事,他知道這絕對不是一件沒有風險的決策,甚至可能會有強大後座力,他必須做好所有準備。

 

清祿

 

 

憑藉「技術」搶進供應鏈一軍

要證明代工廠的價值、勇敢拒絕「做白工」訂單

 

最好的準備,就是技術。

 

事實上,在NIKE將生產基地逐步移出中國、前進越南之後,2016年,清祿搶得先機,率先和NIKE在越南成立研發中心,幾年後,豐泰也在越南跟進。如今清祿在這座綠建築的研發中心內有員工2千多名,規模、技術都不在豐泰之下,清祿在NIKE供應鏈的地位愈形穩固,向豐泰逐步逼近,甚至朝分庭抗禮的競爭角色邁進。

 

「和愛迪達結束合作前,清祿每年的營收超過豐泰。」同業證實,清祿只是沒有上市,但全球代工業的地位早就備受肯定。

 

此外,「清祿更是美國高爾夫球鞋品牌FootJoy唯一的代工廠,只有他的技術可以讓這雙鞋無論在草地或水池、泥淖裡踩踏,都不會浸水。」上游供應商對清祿的技術掛保證。

 

商場翻滾數10年,蘇姜雄當然知道只有技術領先才是最好的保障。他一揮手,切斷了和愛迪達數10年的合作關係,也等於向每年3百多億元的愛迪達集團訂單說再見,占當時清祿營收足足一半之多。

 

這聲再見,絕非外界想像得那麼簡單,根據清祿原本所在地中國《福建省勞動合同管理規定》,當地勞工局證實,這場「分手費」的代價是「43億元台幣」,因為當年蘇姜雄關掉愛迪達在福建的工廠,資遣掉4萬多名員工,付出高達43億元台幣的資遣費。

 

「我們一件件事處理,員工也要處理好。」關於龐大資遣費,蘇姜雄不願多說,只說該做的就得做,依法處理就好。

 

斷了前緣,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挑戰才要開始。

 

所幸NIKE訂單持續湧入,且不斷成長,如今清祿的營收雖然還沒有回到過去的高點,但因為擁有合理利潤,盈餘已經與之前相當。「清祿很敢,賭超大。」綜觀運動鞋產業數10年,各大品牌都有起伏,從原本NIKE、愛迪達各半的產能,改賭單邊,「萬一…,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怎麼辦?」業內的資深顧問提出警訊。

 

風險當然不是沒有,但蘇姜雄曾經跟朋友說,「生態不改變、賺不到錢,就是做白工!」他說自己寧可把錢拿去投資、買股票,也不要做沒有利潤的代工。

 

清祿

 

清祿

 

清祿

 

5千元創立清祿、成就王國

10位員工擴張至今,支付天價賠償取得「誠信」

 

清祿沒有上市,股東結構簡單,蘇姜雄包袱相對小,也是支持他做出這個重大決策的原因之一。

 

蘇姜雄父親蘇清祿在2012年私人出版的《一個永續追求卓越的旅程——蘇清祿回憶錄》傳記中提到,「籌了5千元新台幣,開起家庭小工廠,員工只有10位,包括我、我妻子與我長子,自己做自己賣。」蘇清祿口中的長子就是蘇姜雄,當年他年僅6歲,小小年紀已經被爸爸當成一名員工計算,可以想見環境多麼困頓。

 

1970年代,清祿曾經發生一件大事,當時替日本運動鞋美津濃(Mizuho)代工生產,有一批貨因為品質出現瑕疵,被總公司退貨,甚至驚動當時美津濃社長親自飛到台灣,要求清祿賠償損失。

 

蘇清祿知道自己有錯,當下答應願意按訂單金額百分之百賠償,但美津濃不滿意,社長說:「美津濃百年商譽,豈是按照訂單金額賠償就可以彌補?」最後按照美津濃要求,當時還在草創期的清祿,為此付出「讓公司財務幾乎無以為繼」的龐大金額,損失慘重。

 

但是,清祿也因這筆天價賠償,在國際代工業奠定「誠信」原則,不只和美津濃的合作一路做到今天,已經超過40年,也開啟後來NIKE、愛迪達等品牌找上門代工的契機。

 

豪宅

 

多年來默默行善、注資賑災

蘇清祿去年離世,總統府頒發褒揚令才為人知

 

「我和清祿一起長大,1982年美國念書回來後,就負責到現在,去越南、印尼設廠,一路走到今天。」蘇清祿將清祿鞋業打開國際代工大門後沒多久,就逐漸交棒給兒子蘇姜雄,自己雖然還是掛名負責人,但後來在全球代工業開疆闢土,與世界各品牌爭取訂單,蘇姜雄才是真正的一線戰將。

 

「蘇姜雄自己就是Super Sales!」同業這樣形容這位大破大立、做事果決的神祕鞋業大亨。

 

據說前幾年,NIKE內部一位重量級國際採購主管退休,礙於業內規定旋轉門條款,不能即刻到NIKE的代工廠任職,但蘇姜雄在合乎法規的前提下,透過管道拉攏住與這位主管的關係,也順利在2年後,簽下這位重量級人物,與NIKE關係自然更緊密;這兩年,清祿的NIKE訂單一路成長,甚至威脅豐泰在NIKE代工廠的地位,蘇姜雄可說費盡心思。

 

如今清祿在全球有近10萬名員工,年產近一億雙鞋,9成以上以NIKE訂單為主,站穩一線代工大廠地位。但在疫情下,全世界訂單大塞車,消費者買不到鞋子,NIKE給主要代工廠的訂單一路滿到明年底,而清祿在越南、印尼的廠區則持續找人、擴廠,未來幾年,業績應該還會繼續成長。

 

早期清祿到海外擴廠,資金不足,因此引進外部股東,之前清祿設有副董事長許添良,許家就是清祿第2大股東,另一位黃姓家族則為第3大股東。這幾年第1代陸續離世,許添良兒子許嘉新、許嘉榮都是清祿現任董事,繼承父業。

 

但蘇家仍維持約7成持股,握有絕對掌控權,如果依照疫情前同業估計,清祿每年獲利40到50億元計算,等於蘇家每年淨賺30億元,數10年下來,財力雄厚令人咋舌;這位不曾面對媒體、不輕易曝光的大亨,在純樸良善的南台灣,沒有彰顯,只是默默行善不與人知。

 

去年底蘇清祿過世,總統府頒發褒揚令,外界才知道,原來從2014年高雄氣爆、2017年台南地震,蘇家都以個人、企業名義捐款鉅資,也捐贈藝術收藏給台南美術館,對地方人情義理盡心盡力。

 

目前是台灣運動鞋代工業中,未上市的最大業者,最常被提及的問題是:清祿要不要上市?事實上,清祿早被各券商承銷部列為重點鎖定名單,如果按照豐泰目前享有約1千8百億元的市值,「清祿至少有逼近1千億元市值的實力!」一位資深承銷人士估計。

 

清祿

 

 

「硬道理」穩扎基本功

不上市、不炒股,堅守代工業真價值

 

但是,「清祿不上市!」蘇姜雄笑了笑,態度謙和但語氣堅定、一口否決,他說清祿不向銀行借錢,沒有負債,也不缺錢,除了早期增資外,近幾10年的擴廠投資都是盈餘轉增資,不需要上市。

 

「許多上市公司每年把自家股價炒一波,賺這種錢做什麼?」蘇姜雄說,前幾年有閒錢就投資亞馬遜,賺了一點,但後來電商這條路上的業者愈來愈多,他就把股票賣掉,獲利了結。「這樣也一樣能賺錢,何必一定要把公司上市?」

 

「理解公司的價值,就應該賺取合理的利潤,這是我賺錢的硬道理。」蘇姜雄說,在亞馬遜剛走上電商之路時,是非常創新的企業,蘇姜雄因此投資並獲利。

 

同樣的,清祿的代工產業,雖然沒有亞馬遜的創新力,但細節中仍有許多技術與管理獨到之處,這些價值應被看見且得到應有的肯定,賺取合理的利潤。

 

清祿為全世界的代工業喊出第一聲NO!開出第一槍,這一槍,是否能為全球供應鏈的評價帶來翻轉與改變?

 

清祿鞋業鳴槍之後2年,證明不只活得很好,甚至活得更好。清祿的故事,肯定能為台灣所有的代工業者,帶來啟發。

 

蘇姜雄

延伸閱讀
企業個案》研發、製造、組裝代工廠雅文塑膠 土地昂貴、擴廠不易  數位轉型拚出成長新契機
企業個案》研發、製造、組裝代工廠雅文塑膠 土地昂貴、擴廠不易 數位轉型拚出成長新契機

2020-09-29

美中貿易戰讓中國製造不再吃香 台灣電子醫材代工業將迎來大利多
美中貿易戰讓中國製造不再吃香 台灣電子醫材代工業將迎來大利多

2020-09-22

台積電一直飆!代工業不再「毛三到四」看台灣電子業打破「3個迷思」
台積電一直飆!代工業不再「毛三到四」看台灣電子業打破「3個迷思」

2019-12-13

富士康拉警報——台灣代工業走到十字路口
富士康拉警報——台灣代工業走到十字路口

2011-04-07

宏碁折翼──台灣電子代工業的一頁縮影
宏碁折翼──台灣電子代工業的一頁縮影

201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