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宇宙的世界中,也能看見源自台灣的元素嗎?陽明交通大學一項研發成果,企圖將台灣傳統布袋戲的文化帶進虛擬世界中,要讓戲偶在另一個維度的空間裡,也能活靈活現、彷若與布袋戲角色面對面接觸。
在文化內容策進院所主辦的TFCC2021創意內容大會,充滿VR與AR科幻感的展間內,一個角落卻擺著相對傳統的布袋戲偶。這是在2019年,由第一個以維繫布袋戲文化的民間團體、成立三十六年的西田社捐贈,交給陽明交通大學的保存文物。
不過,在重視科研的陽明交大校園,這些戲偶的出現也激發了新的應用想像。陽明交大終身講座教授林一平,開始思考怎麼將戲偶與科技結合。陽明交大計畫研究助理廖振淇說明,研發的重點在於將操偶師的動作捕捉起來,進一步建立成資料庫,讓透過機械操作的戲偶也能靈活動作。
「原本用影像捕捉的方式,很難掌握操偶師的動作。」廖振淇解釋,為了精準紀錄戲偶下操偶師的手部動作,他們動作感測器製作的手套,透過連線即時記錄。將資料建檔儲存在雲端資料庫,目的是為了讓戲偶得以自動操作的同時,也能與舞蹈表演者可以互動演出。
只不過,不同於人類手部的精細,機械手的動作很難與之相比。這讓林一平與團隊為了操偶的機械結構花了不少心力。「因為他很小,馬達容易燒掉。」在戲偶內部有限的空間內,要做到接近人手操作的精細度,為此團隊燒了無數顆馬達,總算開發出目前12顆馬達的機械設計。
去年十二月,在首次於交大展示的成果展上,這個研發結晶獲得了文策院的注意。也因此受邀在TFCC2021創意內容大會,首次展出能與舞者共舞的戲偶技術。除此之外,該團隊也在布局往虛擬世界的可能,憑藉的是目前已經建置完成的動作資料庫。
廖振淇提到,目前在研發中的虛擬戲偶,會透過已經捕捉的戲偶操作數據,作為虛擬戲偶的動作基礎,「不只是單靠手部操作,操偶師的身體動作,也能做出更細膩的戲偶動作。」廖振淇說的,是研發團隊仍在持續朝更細緻的捕捉技術發展,要讓未來出現在虛擬世界的布袋戲偶,也能重現在戲台上的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