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中美貿易戰開打,一年多後,美中雙方在2020年1月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不僅讓世界延燒近兩年的緊張局勢暫時趨緩,也大幅改變美中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的經濟關係。然而,近期美國將重新審議第一階段協議,並指中國未遵守雙方協議,為兩國關係增添變數。
川普政府在2018年發動對中國實施單邊報復性貿易制裁,主張中國對美國的貿易利益造成損害,分批對總值3,7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貨品加徵關稅。根據去年美中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國同意在兩年內在2017年的基礎上,增加購買20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製成品、能源及服務等。
不過,雙方協議簽署不久,新冠肺炎在全球爆發,嚴重衝擊國際貿易往來及供應鏈,為雙方履約能力增添變數。如今,貿易協定即將在3個月內到期。
據華府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資深研究員Chad Bown估計,2021年截至8月,中國為達成協議所執行的進口金額為894億美元,而在此期間的原定目標為1299億美元,達標率僅69%。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於美東時間10月4日在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就拜登政府處理中美雙邊貿易關係的方式發表演講。
戴琪表示,近日將尋求與中國副總理劉鶴進行對談,檢討中國未能遵守第一階段貿易協定的情況;另一方面,也宣布將重啟「針對性」的程序,批准某些中國進口產品排除在美國懲罰性關稅之外,緩解美國部分公司壓力。
美中重啟貿易談判訊號 短期對國際供應鏈衝擊低
台灣經濟研究院第六所所長吳孟道分析,美國確實很想與中國重啟談判,但在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達成前,不會啟動下一階段談判,雙方短期仍先聚焦解決貿易順差與貿易總量問題,中國達成率問題為談判觸發點。
吳孟道直言,美中貿易戰開打已逾三年半,企業產線分配與供應鏈多已調整,現階段美中雙邊都還是談判的籌碼喊話、未提及實質項目,短期對全球供應鏈的產業衝擊很低。
美中貿易戰持續對峙 越南、台灣成贏家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分析,貿易戰對美不見得有好處,尤其進口成本提高、美國國內消費者要承受較高的物價,美國近期通膨壓力大,貿易戰不見得有利。
此外,貿易戰雖帶來國際供應鏈重新調整,從結果來看許多廠商並未回美國投資設廠,要增加國內就業市場機會不大。
據陸委會委託中經院所做報告指出,美中貿易戰後,台灣對台中國投資已較往年冷卻,高附加價值、關鍵零組件相關產業大多優先選擇返台投資,至於大量生產、勞力密集產業往新南向國家布局的態勢,其中越南更被外媒點名為貿易戰最大贏家,也是台商轉移據點的熱門選項。
美中貿易戰不穩定因素 台反獲利「左右逢源」
王健全直言,美中貿易戰反而便宜越南與台灣,特別是科技戰也讓台灣半導體產業訂單增加。
王健全認為,美中貿易戰結果,台廠受惠轉單效應,台商一方面回流、在台擴大生產,增加國際投資彈性;至於部分鋼鐵、石化等移動成本高的產業並沒有減少在中投資,營運還在,台灣供應鏈在這場戰爭中是「左右逢源」。
王健全更樂觀指出,近期東南亞疫情再起、東協各國產線中斷,國際供應鏈需求仍然強勁,台灣供應鏈可能取得更多訂單。
但王健全也強調,台灣供應鏈還是有「美國施壓」的隱憂,除非近期美國訂單大幅增加、否則台商也不會貿然放棄中國市場,反而也怕左右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