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雲集9月初上市,儘管該公司上市後股價跌破承銷價,但各界普遍仍正面看待其前景。
創辦人林家鈺是靠什麼方式,證明鍋貼、水餃也能賣到變黃金?
9月9日,八方雲集國際集團創辦人林家鈺在妻女陪伴下,步上台北101大門前的紅毯,走進證交所,正式宣告台灣唯一的鍋貼水餃股八方雲集由興櫃轉上市。
當天,八方雲集股價由承銷價155元漲至盤中最高價172元,不過蜜月行情僅有一天,後續接連4天狠跌,一度殺至146元,對比上市前備受矚目的0.45%新股抽籤中籤率,上市後的股價表現黯然許多。
「畢竟,若用業績檢驗,這檔股票現階段沒有太強的話題。」一位分析師表示。
攤開財報,八方雲集去年營收51.84億元,稅後淨利6.34億元,EPS10.55元。今年5月遇上本土疫情爆發,公司合併營收雖因去年第4季起納入持股69%的丹堤咖啡業績等,上半年營收28.6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7.7%,但上半年稅後淨利2.76億元卻較去年同期減少1成,上半年EPS4.71元也較去年同期略減近6%。
只是,儘管上市至今的表現未如外界原本預期,但以餐飲業界人士觀點來看,對於八方雲集卻普遍給予正面評價。
讓利策略 創造加盟高黏著
給予好評的關鍵,在於「穩定度」,而穩定的背後力量,則是加盟者的黏著度。
「八方雲集就像是台灣版的麥當勞或可口可樂!」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系教授吳學良指出,在台灣,八方雲集有98%門市為加盟店,而這樣的商業模式,與旗下擁有大量加盟者的麥當勞、可口可樂等跨國企業類似,「都是運用他人的努力,來成就自己優勢的經典案例。」
回顧八方雲集發跡史,1998年創立後,創辦人林家鈺就以「幫助窮人」為號召,大量開放失業者加盟,在國內迅速搶攻市占。根據公開說明書,至今年第2季,光是集團旗下的八方雲集品牌,在全球就有1089家門市,其中1023家是加盟店,占比高達94%;若納入目前門店數一一一家的梁社漢排骨、門店數50家的丹堤咖啡,整體加盟比率也有近88%的高水準。
業界人士解讀這些高比率的數字,某種程度也意味「加盟成功機率高」,打破連鎖業界創業加盟成功率不到5%的魔咒。「加盟能成功的不多,但他們卻發揮得很不錯,總部與加盟者常犯的錯,在八方雲集看不到。」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顧問林剛羽如此表示。
林剛羽進一步指出,台灣連鎖加盟失敗率高,關鍵在於品牌未臻成熟前,就想從加盟者身上賺錢;加盟者也因為總部原物料成本高,改從其他管道節省成本,減少對總部的採購,最後陷入惡性循環。而八方雲集能與加盟者分享採購優勢,不著眼於擴大賺價差的空間,因此能與加盟者建立長期的信任關係。
這段偏向於「共好」的說法,若套用在財報數字,可從八方雲集三大業績來源解讀。
八方雲集的收入來源共有3大面向。一是食品加工收入,指公司中央工廠提供加盟店所需食材的收入,如餡料、鍋貼皮、水餃皮、各式配菜等;二是餐飲服務收入,指直營店門市的業績;三是其他收入,包含加盟權利金、提供給加盟店的各類用品等。
值得留意的是,相較於八方雲集全球94%的高加盟比率,與加盟者直接相關的「加工」、「其他」兩部分營收,近年多半卻只占整體營收的61%至64%,以今年上半年營業毛利11億元計算,來自加盟店的貢獻也僅約55%。
「如果自己去菜市場買豬肉,價格比總部提供的更貴,而且製作也麻煩。」一位不願具名的加盟者如此說到,多少解釋了八方雲集「加盟店比率遠高於加盟店業績貢獻」的原因,也呼應公司方面「對加盟者讓利」的說法,更說明了加盟者對總部高度黏著的理由。
這位加盟者並強調,八方雲集的原物料價格有競爭力,「根本不會有從外部採購的念頭。」旗下擁有4家門店的他,在疫情期間仍有15%獲利,每月可賺進約50萬元。
布局海外 品牌形塑是關鍵
今年,八方雲集開始放眼海外市場,集團董事長、也是林家鈺長女的林欣怡,在上市前的業績發表會上宣布,20年是集團設定的八方元年,接下來將加速國際化布局,預計最快明年第一季首家美國八方雲集門市就會在加州開幕。
只是,八方雲集海外布局這盤棋,並非沒有挑戰。
「如果沒有品牌光環加值,八方雲集只是把商業模式帶去美國。」中華品牌再造協會理事長王福闓直言,八方雲集固然是台灣平價小吃的指標,但品牌力並不鮮明,對外國人更是陌生。未來赴海外展店,勢必得花很多力氣做品牌溝通,讓當地加盟者相信八方雲集可以為其帶來利益。
曾任麥當勞亞洲區副總裁的餐飲專家李明元分析,成功的QSR(快餐連鎖)通常具備3要素,第一是自己企業的本體市場夠大;第二是達到一定規模後,逐步擴展品牌;最後,則是挾很強的文化優勢。
李明元舉例,美國起家的麥當勞,光是自己的內需市場就超過3億人口,發展的進程也是由美國再到加拿大、中南美洲,最後才進軍亞洲;加上麥當勞所代表的美式文化風格鮮明,最後才讓這個品牌在全球遍地開花。而八方雲集若是想要走向跨國企業之路,不只得維持原有的商業模式,也得強化品牌力,才有機會打開華人以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