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風電產業邁入第三年,相關供應商要打入國際供應鏈,仍有陡峭的學習曲線,學者籲政府全力扶植產業開發,而非僅拚達成二○二五年綠能目標。
因台灣季風影響,每年約僅有半年時間適合施工……,依此彈性規定二○二一年依約應商轉容量累計為九三三MW(千瓩)……,雖受疫情影響,預估累計完成併聯可達五五七MW,其餘延誤容量可於二二年底前完成。」七月初,經濟部能源局針對外界質疑離岸風電建置進度落後,提出說明。
在這份新聞稿裡,能源局坦承離岸風電進度確實出現延宕,但是因受「不可抗力」的疫情所累,在嚴峻外在環境下,整體達標率仍逾五○%,只要排除疫情干擾,進度將能回歸正軌,如期在二○二五年達成五六一七MW目標。
事實上,政府部門早已將目光放遠,正積極籌備離岸風電的下個十年大計。
政府估裝置容量如期達標
產業、學界保守看待
五月中旬,能源局公布「第三階段區塊開發選商機制規畫」草案,預計在二六年到三五年之間,釋出十五GW(百萬瓩)裝置容量,每年新增逾新台幣一三○○億元產值。有意開發業者須先通過評分占比技術六成、財務四成的資格審查,其中二十六項關鍵發展項目國產化程度須達六成;接著,再經由投標價格決定分配順位,詳細方案預計七月正式公告。
儘管政府加緊腳步往第三階段推進,並期待更高標準的國產化要求可為台灣風電供應鏈打造出「盛世光景」,但業者與學界對於未來的展望,遠不如官方樂觀。
首先,是目前投入的開發商,對於二五年的「短期」裝置容量目標,沒有百分之百把握。
「離岸風電的施工時程需要非常緊密的規畫,例如搭建水下基礎、海纜鋪設必須一氣呵成。偏偏在海上施工的不確定性很高,而且台灣每年只有三到九月是最佳施工季節,只要船隻和人員調度出現延誤,就會影響施工進度。」沃旭能源台灣總經理汪欣潔指出,雖然廠商規畫的工期都會預留彈性,但疫情打亂一切計畫,若想如期達標,未來的施工過程必須全力以赴,且不容許任何差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