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長期抗疫,晶華董座潘思亮以十七億元出售達美樂全部股權。將小金雞變現,確保員工到年底前都有薪水可領,但其實,晶華早就決定放棄連鎖餐飲市場,疫情加速重新整隊的腳步,新的航空母艦戰鬥群成形就定位?
「說真的,我們一開始完全沒有打算要賣(達美樂)……。」晶華國際酒店集團董事長潘思亮接受《今周刊》專訪時坦言,語氣難掩不捨。
六月十一日,晶華國際酒店宣布,以七千九百萬元澳幣(約十七億元新台幣)將旗下子公司台灣達美樂全部股權賣給澳洲達美樂代理商(Domino's Pizza Enterprises Limited Australia,簡稱DPE)。潘思亮在第一時間表示,這是為了「廣積糧過寒冷的暑假」,以確保員工的工作權。
攤開晶華財報,二○二○年,台灣達美樂直營與加盟店總營收約十六億元,稅後淨利六千八百萬元,疫情期間,外帶外送表現更亮眼。賣掉它,除了積糧抗寒,背後還有著潘思亮對未來經營的戰略考量。
達美樂全台有 138 家加盟店及 19 家直營店,因專攻電商及外賣市場,疫情期間是晶華旗下穩定獲利的小金雞。(攝影/唐紹航)
疫下業績摔九成
出售達美樂是「三贏」
早在今年初,DPE便主動找上晶華表達收購達美樂的意願,「我們當時不想賣,於是就丟了一個二十五倍本益比的價錢給DPE,想不到這麼高的價錢,他們居然接受了。」隨之五月疫情炸開,晶華業績瞬間少了九成,每月營業額只夠付四分之一員工的薪水,潘思亮不再遲疑,決定出售。
事實上,潘思亮所面對的現金流壓力,不只有薪資和營運成本。六月十六日,晶華有筆餘額高達十三億八千元的可轉換公司債到期,晶華帳上雖尚有十億元現金,但恐已讓潘思亮感到壓力,加上後續還有諸多進行中、有相當資金需求的新計畫,他必須盡早籌謀。
「我做了最壞打算,年底前至少需要六億元付員工薪水,現在有機會可以用這麼好的價錢,真的不可能找到一個更好的買家,我覺得是三贏。」潘思亮直言這是對達美樂、晶華股東和員工都好的決定。
但,業界人士分析,晶華和達美樂,兩者就像是精品店和工廠,長期以來無法磨合,譬如基於合約規範,達美樂一直以來營運就是獨立運作,晶華團隊的手伸不進達美樂,「就連一塊晶華月餅都不能用達美樂的車隊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