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達近三個月海廢調查報導中,我們不時聽到「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下稱塑膠中心)」的名號。只要問及,「哪個團體正在想方設法解決海廢問題?」無論是環保團體如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或官方環境保護署,都不約而同指向塑膠中心。於是,我們循線拜訪,一探他們到底有何妙招,能對付恣意流散的惡臭海廢?
走進塑膠中心二○二○年落成的永續材質圖書館,陽光灑落在專門展示海洋廢棄物的特展空間。展示桌上的塑膠碎片折射光線,閃閃發亮,定神一瞧,桌上看似平凡的日常用品,其實藏著學問。
這裡的商品,全是海廢回收再製而成——浮球製成的筆電機殼、漁網做的鏡框、保麗龍做的鍵盤、摻入牡蠣殼的布料。小小展間裡藏著海廢復活術。
整合資源 成立循環經濟聯盟
協助媒合、技轉 成員廠商逾二十家
塑膠中心從一三年以來,眼見海廢問題嚴重,出於環保意識,聯絡擁有海廢回收再製技術潛力的產業鏈,媒合前端回收、清洗海廢的工廠和後端打造商品的品牌商,創造海廢產業生態系,讓為人詬病的海廢能有起死回生的機會。
一八年,塑膠中心再成立「海廢塑膠循環經濟聯盟」,推動海廢回收再製目標。目前成員廠商逾二十家,負責把廢棄物製成原料的前端廠商,和負責製成商品的後端品牌家數比約為一比三。
「塑膠中心這麼重視這個議題,是因為海廢有八、九成都是塑膠材質,我們有義務投入最多。」塑膠中心總經理室經理許祥瑞說明組織處理海廢業務的初衷和優勢,雖然民間也有不少業者在意海廢問題,但通常只專注他們會用到的材質。
塑膠中心不一樣,身為工業局輔導成立的法人單位,涉獵面向廣,能結合資源,從前端研究、收集海廢,到分析、測試材料合適性,到最後找廠商合作,皆能從旁協助,提供技術移轉、加強合作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