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的國際影音串流平台,在文化部以限制性招標形式,主動邀請公視經營後,看似即將塵埃落定。
但公視的提案荒腔走板,被審查委員斥為「吃定文化部」,平台能否預期上線,仍有極大變數。
三月二十三日,文化部邀請業界與傳播學者共同審查公共電視提出的「國際影音串流平台」營運方案。由於文化部長李永得先前已公開宣示,將以限制性招標方式,去函邀請公視提案,一位參與審查外部專家先入為主認定,雙方理應針對主要事項達成共識,外部委員的功能,只是提出細部的精進建議。
未料到了現場,這位專家意外發現,公視的規畫案完全不符合文化部提出的採購需求,「我的感覺是公視完全沒有用心準備,根本像是吃定文化部……。」他語帶無奈地說。
這位專家當然知道,「公視吃定文化部」這句話非常嚴重,於是鉅細靡遺地對《今周刊》還原這場攸關四年五十八億元預算的「發展國際數位傳播計畫」採購案審查經過。
文化部要求 公視竟隻字未提
當天的審查委員會,是由七位傳播學者與業界人士,搭配兩名文化部代表共同組成。每位委員都會拿到文化部的採購需求書與公視提出的服務建議書,兩相對照,很容易就能發現,文化部要求的「公視應設立獨立並具有國際傳播專業之專責經營團隊」、「專屬影音製播及辦公行政作業空間」、「相關經費應設立專戶專款專用」,在公視的提案中要不是寫得含糊,就是完全沒說明。
該委員舉例,在「設立專責經營團隊」這項要求,公視的作法是在「國際部下設置專責單位」,負責營運國際影音平台業務;至於「專屬影音製播及辦公行政空間」,公視提案中則隻字未提,「要對國際發聲的影音平台編制層級,比對國內製播節目的台語台還低,顯然不符合常理。」
此外,文化部去年委託中央社執行的前導計畫,就明確要求國際影音平台應「結合其他影音媒體產製,納入民間影音企製創意及專業人才」,但公視提案中只提到「向中央通訊社與中央廣播電台購買新聞內容」,未具體描述如何善用民間資源,甚至連同屬公廣集團的華視都沒有角色,「國際影音平台性質就是『國家隊』,但從公視的提案中看不到任何決心。」該委員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