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味媲美日本越光米的台南16號、能省水的台南19號等5品種,全靠他培育!
台南區農改場嘉義分場長陳榮坤,過去曾發下豪語「不種田」,但仍是將一生奉獻給水稻。
眼前足球場大、與藍天相映成趣的一片片綠油油田地,這裡是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嘉義分場,也是台灣稻米品種的露天實驗室。「這塊田就至少有一千種在嘗試。」現年47歲的嘉義分場長陳榮坤赤腳踩進秧苗田,他正是「台版越光米」關鍵推手。
讀遍北中南農校的資歷
育成新種 成為台灣米新寵
研發水稻品種近20年,他育成5種水稻品種,包含極具代表性的台版越光米「台南16號」,突破了過去日本越光米在台無法兼顧產量和品質的限制;以及歷時9年、透過分子標誌技術(類似人類醫學基因選拔,用於農業則能將品種裡的目標基因選出、分群)最新育成的稻米品種的「台南19號」。
該品種除了栽培天數比目前面積最大的「台南11號」最多可縮短20天,並可節省稻田灌溉水量9%到15%,且具有芋香味,每公斤價格是一般米兩倍,預估今年的種植面積可達兩百公頃,是台灣特色米的新寵。
「以前要等水稻長大才能觀察產量、抗病等特性,但用此技術能從苗中取基因來看,若無目標基因就不種。」陳榮坤解釋。一如他研究水稻基因,水稻之於陳榮坤,就像是刻在生命裡的DNA。
回憶與水稻的淵源,陳榮坤笑了出來。「小時候非常討厭水稻,因寒暑假都要下田幫忙,當時想說這種苦活以後一定不要再回來。」即使他對水稻從育種、種植到收割不陌生,卻從未想過從事農業,沒想到認為念書太辛苦、選擇就讀專科的他卻彷彿命中注定,其後大半人生仍和水稻為伍。「沒考上高雄工專,就留在嘉義農專,結果把北、中、南農業學校都讀一遍。」
受碩士班指導教授、現為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有機農業理念影響,讓他決定重回農業懷抱,栽進水稻研究。
2004年隨國道三號完工,交流道周邊架起路燈,曾做過燈光對水稻生長影響研究的陳榮坤,發現路燈旁的水稻田,有些品種因光照時間較長,長得特別好。「日本越光米到台灣種植,品質與產量均表現較差,受日照長度影響。」培養台版越光米念頭漸漸在他心中萌芽……。
他先花5年與台大農藝系合作育出滋味媲美日本越光米的台南16號;再耗時9年以台南13號作為母本、台南16號作為父本,培育出台南19號。攤開陳榮坤的手札,裡面密密麻麻記錄著每次栽種、配對、特性等資訊,並藉由分子標誌技術定位目標基因。「例如用機器將基因特性分群,像是白堊質(米粒中不透明部分,受澱粉粒排列疏鬆影響;在不同部位呈現可分為腹白、背白、心白,若心腹白較多對外觀與口感有影響)高低、抗病程度等。」
以年為單位的品種改良
篩選基因 更要考慮市場性
培育新品種,光選定基因就需1至2年,接著試種、試吃,確定品種後還要花3年送至台灣各地農業改良場、農民試種,並通過品質等檢定方能完成新品種研發。
以台南19號來說,找出5個基因片段就花一年。「從台南16號找出3個與白堊質相關的基因、兩個口感基因放進13號中。」他透露,育種過程再不斷回交(指在育種過程將子代和親本進行雜交,藉此加強雜種個體的性狀表現),留下兼具抗病、外觀、口感特性的高品質基因。
選定基因後還沒結束,陳榮坤解釋,水稻有超過四萬個基因,即使只有1%基因不同,仍有不小差異。「像是同一個父母生出的小孩,也都不一樣,取自同一株的稻米,口感也可能有差異,須分別煮來試吃。」
當時他買了十幾個電鍋測試,選出8個表現穩定的電鍋後,再將電流設計成串聯,確保每個電鍋煮米的熱度相同。接著,再花3年送至各地試驗,確定市場可接受,並通過檢定,才於19年正式命名。
曾參與台南19號育種的台大農藝系副教授林順福指出,分子標誌技術用於水稻品種培育能找出控制不同特性的基因位置,較有效率。「台南19號花3年選拔出基因,兼具早熟、抗病、芋香、越光米口感等優點;受有機農民青睞。」他分析台灣有很多水稻品種,其中節水、生育期短很重要。「因1期作遇梅雨易發霉、2期作則會遇到颱風,且現在台灣農業講究輪作。」
只不過品種培育看似成果斐然,陳榮坤卻不諱言,最擔心且打擊最大的是曾不被市場接受的「一日品種」,所以他除了在品種育成後積極找米廠合作、向農民推廣外,更從消費者需求回推做出差異化。
「不管是做研究或其他事情,不一定要第一,而是要做唯一。」他透露正研究改良日本酒米品種。被市場留下來的稻米品種是陳榮坤成就感泉源,更滋養他持續育種動力,「其實育種很好玩,孩子只能生一到兩個;育種能每次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