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搶進電動車是近期市場最火熱的話題之一,2月24日宣布簽下Fisker年產25萬輛電動車的MOU,伴隨董事長劉揚偉的第一場電視專訪,熱度更加延燒,究竟劉揚偉的電動車大夢,背後的優勢與挑戰是什麼?
全球EMS(電子專業製造服務)龍頭鴻海,轉進電動車的大艦隊已然成形,從去年底發布電動車開放平台MIH開始,近1個月更是加速催起油門。除了MIH會員突破800大關,眼看一路往「千」邁進,在合作的車廠方面,更一路拿下拜騰、法拉第未來(Faraday Future)、Fisker等來自美中不同的新創車廠合作,速度之快令外界刮目相看。
在鴻海「3加3」的未來產業中,電動車被看好最有可能第1個營收破兆元,也讓向來被視為過度依賴蘋果的鴻海,在資本市場找到了全新故事。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更在新春團拜加碼預告,即將在今年第4季發表2到3款依照MIH開放平台設計的車款,顯示出鴻海內部確實正緊鑼密鼓加速電動車布局。
內部動起來!
每周密集與供應鏈開會 找「出海口」
為了確保這張支票兌現,劉揚偉一聲令下,鴻海人上緊發條,相關人等的時間配比也跟著這個策略轉向,鴻海與裕隆的合資公司鴻華先進副董事長左自生便曾自爆,「劉揚偉董事長每周一半時間,都在跟我們開電動車會議、怎麼進行全球布局。」
據了解,鴻華的任務中,被劉揚偉視作為最適合B2B(企業對企業)市場的「電動巴士」,其底盤平台研發進度,便在鴻華內部全速前進中。
供應鏈切身感尤其強烈,一家關係緊密的供應商透露,鴻海產品長蕭才祐、鴻準董事長李光曜馬不停蹄地分頭在美國、中國、東南亞等地,尋找出海口的合作機會。新上任的MIH執行長鄭顯聰、鴻海技術長魏國章行程滿檔,全台跑透透地積極拜訪可能的供應鏈。
MIH裡與鴻海深度合作的會員,更是每周都要與鴻海開會;所有這一切,都為鴻海的電動車大計,尋找獲利方程式而努力。
其實,鴻海電動車大計如何展開,從鴻海與中國拜騰汽車的合作進程中,可窺知一二。原先瀕臨破產的拜騰汽車,在獲得鴻海奧援後,立刻重獲生機。據相關業者透露,不少台灣廠商最近接到來自拜騰首款電動車M-Byte的RFQ(Request for quotation,詢價單),這款M-Byte樣車如果一如預告,要拚在年底前問世,鴻海在背後推動的力量不容忽視。
▲點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