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荒野保護協會獲頒林堉璘宏泰公益信託的「台灣奉獻獎」三千萬元獎金。這是喜事,然而,即使還有公益基金在運作,卻因近年公益信託連番爆發爭議,良善招牌已蒙塵,一竿子打翻一條船。
「公益信託已經被汙名化了……。」信託公會祕書長呂蕙容戴著口罩,還是能看得出她鎖緊眉眼。
近年公益信託接二連三爆出爭議新聞,尤其大型公益信託接連挨轟「公益信託控股化」、「公益支出比率過低、假公益真投資」之後,輿論的不信任,使得這塊掛著「公益」的招牌蒙塵,就像呂蕙容的愁容那樣,公益信託環境已被愈收愈緊。
- 公益信託 : 為做公共利益之善事而拿出一筆錢交付信託, 稱為公益信託。公益信託必須有受 託人與信託監察人。監察人主要在監督受託人是否依照信託宗旨管理款項。財產一旦交付公益信託,即不能收回,但該財產享有若干稅法減免優惠。
以過去三年數據,公益信託檔數均停留在二六○檔左右。去年由銀行擔任受託人之公益信託僅新設三件(有新設也有消滅),且與二○一八年極盛時的八八五.八億元相較,受託財產金額降低為七二六.七億元。
凱基銀行董事長魏寶生是金融業老將,投入公益信託近十年。一一年他發起「公益信託煥章慈善基金」,兩年後更成立「達人教育公益信託」,兩檔公益信託規模不大,信託資產約八萬至數十萬元,資金流動卻非常活躍,一九年分別有五十七萬、二十三萬元公益支出,存量小,流量高。
談起這兩年的大環境,魏寶生感慨整體環境已有「因噎廢食」趨勢:「每家信託業者一定多少都感受到從寬鬆到嚴格的趨勢。整體來看,其實一直在減損公益信託的公益價值。」他嘆道,「這可能是一竿子打翻一條船。」
政大法學院教授方嘉麟,是政大法學院成立的「公益信託財經法制新趨勢研究基金」諮詢委員。她也苦笑:「本來我們做學術活動可以先預支,信託業受託人也讓我們預支,憑單據報銷;但一八年之後,受託人就不願意預支經費給我們辦研討會。我們要先墊錢,才可以請錢。整體要處理的文件也愈來愈多。這可能是『全民皆輸』,我們的公益信託雖然很小,但也被講要做這個、要做那個,因為法務部都要看……。」
至於其他有意但尚未成立公益信託的委託人,也因為「不想被當賊」,開始對公益信託敬而遠之。「公益信託現在已經被一刀追殺到底。現在委託人常抱怨,要做公益還那麼麻煩。有疑慮的是一、兩間,不該扼殺整個公益信託。」信託公會組長張大為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