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一月十三日,英特爾宣布,挖角現任VMware執行長蓋爾辛格,接下執行長位置,他的經歷背景,能替英特爾帶來什麼樣的轉變?
面對進軍手機晶片市場失利、電腦與伺服器晶片市場競爭加劇,半導體大廠英特爾(Intel)終於做出重大決定。一月十三日,英特爾宣布,雲端服務商VMware現任執行長蓋爾辛格(Patrick Paul Gelsinger)將接替史旺(Bob Swan),於二月十五日正式上任,成為英特爾成立五十三年以來第八位執行長。
二○一八年六月,時任英特爾財務長的史旺接替因為和員工傳緋聞而閃辭的科再奇,成為英特爾非技術背景出身的執行長。蓋爾辛格的接任,等於回歸英特爾傳統工程師文化,「找回技術自信」成為外媒評論此波人事案的重點。
一月十三日消息公布後,當天英特爾股價飆漲七%。然而,分析師對於英特爾的看法並不一致,觀察外資出具報告,有十二家建議「買進」、十六家評價「持有」,另外七家則給了「出售」的評級。
底子厚 英特爾首任技術長
對前景的看法不一,是源於當前英特爾的挑戰仍舊巨大。主要對手超微(AMD)處理器產品的革新,挾著有台積電先進製程的優勢,持續侵蝕英特爾在電腦與雲端伺服器晶片的市占率。此外,在晶片製造上,製程技術推進不順利,不但成為英特爾晶片製造的困難,也導致與台積電的技術差距持續被拉大。這個情況下,外界都好奇,技術背景出身的蓋爾辛格,是否能驅動英特爾重返成長之路。
英特爾素有享譽企業界的接班人培養機制,所有CEO都是內部選拔出來,從來沒有挖角外部專業經理人,蓋爾辛格算是打破傳統第一人,但攤開他的履歷背景就知道,他和英特爾的關係其實很深遠。
今年五十九歲的蓋爾辛格,曾經在英特爾工作三十年,甚至跟英特爾的「鐵三角」聯合創辦人——諾伊斯、摩爾、葛洛夫合作密切。一位前台灣英特爾主管回憶,一九九二年遇到蓋爾辛格,當時只有三十歲的他已經是獨當一面領導事業群的高階主管,「他被葛洛夫提拔,一路直上。當時覺得不可思議,現在知道是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