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大數據產業躍居顯學,物聯網則在多元資料的蒐集上扮演關鍵角色,台灣作為半導體產業與物聯網製造業的超級大國,預料全球資料淘金的鏟子將握在台灣手中。
二○二○年,是新冠肺炎爆發的一年,也是美中關係最緊繃的一年。然而,這一年也帶動兩股新勢力,其一是台灣憑藉著自身力量在世界嶄露頭角,其二是大數據產業躍居顯學。
大數據產業已發展數年,但從大數據所創造的機會,目前都還只是開始。儘管資料的蒐集量幾乎年年倍增,但結構化的比率不到十五%,實際被運用的就更低了。台灣在大數據的蒐集與營運方面還落後許多,部分是市場太小,部分是台灣擁有全球最嚴格的個資保護法規。即使如此,台灣仍不會在全球大數據派對中缺席。事實上,台灣儼然成為半導體產業和物聯網製造業的超級大國;物聯網是資料蒐集的關鍵角色,全球資料淘金的鏟子則握在台灣手中。
當英特爾宣布七奈米製程量產延後至二二年時,台積電的先進製程已推展至五奈米;於此同時,中國紫光集團則爆出二十五億美元公司債違約。二○年台灣半導體產業大放異彩,但在物聯網產業,台灣公司仍有諸多挑戰。半導體製造的毛利極高,但物聯網產品的單價與毛利都不高。物聯網市場分散,也缺乏如筆電、桌機、智慧型手機等規模經濟的特色。不過,物聯網處於每個高價值數據蒐集的第一線,可以蒐集個人的醫療資訊,如心跳、運動,甚至簡單的血液分析,也會計算人流、車流數量,以及在工廠或零售端貨品的流動。
物聯網製造商的挑戰是,如何將營運模式由純硬體設備製造,轉換至參與數據的蒐集與分析;在硬體加上人工智慧功能,能預先處理資料,並以專屬伺服器協助儲存和傳輸資訊。有了這些,就算我們無法得知誰今天走了一萬步,卻可以知道有多少人今天走了一萬步。換句話說,除了半導體外,台灣的IT產業也須轉型,從硬體轉為軟體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