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當媒體失能之後?

當媒體失能之後?

2020-11-25 17:44

應作為守門員的媒體,若失去獨立性,誰又能挺身出來監督?不僅傳統媒體,社交媒體也開始出現「審查」,究竟是把關打假,還是為虎作倀呢?

美國參議院近期接連傳喚科技四巨頭,主要重點圍繞在資料壟斷及不當審查,上周的聽證會主要針對臉書及推特,內容相當精采,但台灣各大媒體甚少提及。

 

除了社交媒體,美國主流媒體已明顯分裂為左派與右派,報導內容可說是完全相反,無法得知孰真孰假。與此同時在台灣,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全數通過中天新聞台不予換照的決議,引起軒然大波,但究竟是「新聞自由」或「政治正確」,則見仁見智。

 

從上述近期的事件中,可以再歸納出幾個問題如下:

 

一、媒體為何有立場?

 

最顯而易見的答案是為了生存,因為媒體數量過於氾濫,總用戶卻沒有顯著增加,影響廣告收益,為了爭取預算,只好走向光譜兩端。有趣的是,會選邊的媒體是沒有忠誠度的,只要有足夠利益驅動,隨時都可以轉向。

 

二、網路社交媒體是否有權審查訊息?

 

就臉書與推特執行長在聽證會上說法,他們主要過濾未經證實的訊息,但訊息本身該由誰核實?標準由誰來定?從聽證會上我們得知各大網路媒體間,會針對特定主題「協同審查」,但這是否也落實了資料壟斷的疑慮?

 

三、社交平台上的資料隱私及擁有權歸屬?

 

當所有資料被數據化後,任何在網路上的行蹤幾乎無所遁形,一般用戶只能選擇相信平台不會濫用個人數據,事實上卻無從查證。若是用戶在特定議題的立場與平台相左,是否會被刻意審查甚至抵制?

 

四、當媒體失能,誰來監督?

 

媒體理應作為守門員,一般閱聽者多半只能選擇相信,若媒體失去獨立性,誰又能挺身出來監督?原本當「第四權」失能時,「第五權」代表公民的聲音可為制衡,現在若連第五權所承載的平台也有立場,未來制衡力量何在?

 

不論是第四權或第五權,就定義而言,媒體理應扮演的角色,是監督與制衡民主制度,必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理論與實務的差距卻天差地遠,放眼望去,媒體幾乎都有明顯立場,不但失去把關功能,甚至淪為政治服務的傳聲筒,只能無奈嘆息。       

(本專欄由詹益鑑、鄭博仁、客座作家群共同主持)

延伸閱讀
典範轉移力量將再度啟動
典範轉移力量將再度啟動

2020-11-18

遠距辦公的能與不能
遠距辦公的能與不能

2020-06-10

給18歲的自己寫一封信
給18歲的自己寫一封信

2020-01-02

選擇比努力重要
選擇比努力重要

2019-11-27

萬物聯網的挑戰
萬物聯網的挑戰

201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