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配有天然石材,看起來氣派大方又有質感,是許多豪宅的象徵。隨著台灣石材業起起落落,花蓮一家石材業者嘉太,搭上循環經濟的潮流,發展出獨一無二的技術,再創產業新價值。
進入嘉太的廠房,你會看見一輛腳踏車穿梭其中,在車上的正是嘉太企業創辦人王徙。
1971年,王徙國中畢業後,離開家鄉嘉義太保,到花蓮當學徒,學習大理石加工技術,「那時候大理石界可以說像現在的科技新貴一樣」,王徙驕傲地說當時一個月薪水就有4000元。
正值20歲時,王徙便決定與家人一同在花蓮縣吉安鄉成立嘉太企業有限公司。
隨時代變遷,王徙先是以代工為主,爾後也製做工藝品、石製傢俱,「我們做一個傢俱、一張桌子,用了幾十年都不壞,所以漸漸地石材傢俱變成沒人再繼續買」,王徙因此開玩笑認為自己做錯行。
一次因緣際會,王徙拿到德國來的FRP(玻璃纖維強化塑膠,俗稱蜂巢背襯材),因而想利用FRP搭配石材薄片做新產品。在石材中心(前石資中心)的輔導下,他們做出「超輕複合石材」,不只大幅降低石材的重量,又可增加其強度。
▲王徙與石材中心(前石資中心)以FRP(玻璃纖維強化塑膠,俗稱蜂巢背襯材)搭配石材薄片,做出「超輕複合石材」。
在某次建材展覽中,遊艇造船公司發現嘉太生產的超輕複合石材,正符合遊艇所需要的條件-輕量化、質地強、經得起在水面上的壓力變化,因此受到造船工程師的一片好評。
在一位派駐於台灣,專門幫客戶驗船的英國人的推薦下,許多遊艇公司開始使用嘉太的超輕複合石材,「我們當時先試做第一件樣品—小洗手台,他們看了相當高興,後來就開始有了訂單,尤其是衛浴檯面、沖洗地板以及廚房料理台」,這門生意使得嘉太在經濟不景氣時,得以逆境求生,活存下來。
王徙表示,超輕複合石材製作過程若沒有失敗,「石材1片可以切成2片,我們在資源上就可以節省50%」,同時還能減少20%人力成本,而產品目前更占公司總營收的70%。
2018年,王徙透過石資中心(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技術輔導,將石材加工製造過程中,原本準備丟掉的垃圾—石材邊角料、廢泥漿,回收再利用做出新產品,搶先花蓮大理石同業。
▲王徙透過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技術輔導,將石材邊角料與廢泥漿做成先導產品「新型氣泡狀輕質建築材料」。
這項先導產品「新型氣泡狀輕質建築材料」,含有大量封閉氣孔,具有良好保溫性、隔熱性與隔音性,「它的重量只占純粹水泥RC裡不到20%的重量」,未來可做成輕質隔熱磚或取代傳統混擬土,應用於室內隔間牆、飾面材或灌注材。
王徙認為,新型氣泡狀輕質建築材料對建商來講,不僅節省成本,在工地又不會造成汙染,「將來直接在工廠預鑄好尺寸、放樣好,到工地不用一天的時間,就可以把一間浴室組裝起來」。
對此,經濟部工業局永續發展組組長凌韻生說:「這部分也是屬於循環經濟,創造一個新的價值」,並歡迎廠商或相關業者,與循環推動辦公室聯絡,「我們可以找到適當的技術來做循環提升;可以找到適當的技術,來做回收再利用;可以找到適當的管道,做產品的應用和出海口的拓寬」。
「人生到這個階段,我對石材都還是滿珍惜的,一直想說看能不能把石材無止境地應用下去,這是我最希望的境界」,王徙語重心長地說。他期許有心的石材業者能接續循環經濟的精神,未來開發更多新產品,一起提升石材的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