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產品思惟跟品牌思惟的差異在哪裡?
黃:台灣人太會搞產品了,比功能、比規格、比認證,消費者比完功能,最後就只好比價格。講求物超所值、CP值要高,但這都是賣產品。經營品牌不一樣,品牌是要在目標客戶的生命裡面,扮演特殊角色,有了不可取代性後,你的產品也不是價格可以取代的。你看有多少人為了買iPhone願意吃兩個月泡麵?
舉個例子,噶瑪蘭的威士忌廣告,在講宜蘭的水多乾淨、調酒師是歐洲找來的、經過幾道工序、得了好多好多的獎。看了這些,我知道它的威士忌不錯,但有多少廠商都說自己的威士忌不錯?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這些威士忌不錯?
但像我們經營Johnnie Walker,我們只講陳彥博跟魏德聖。陳彥博當時還不到二十三歲,卻為了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參加各種極限運動,常常覺得自己可能隔天會死,但他說這是他的夢想;魏德聖當初還沒拍出《海角七號》時,拍片拿不到錢,常常拍片到一半被人家叫下來介紹,但還是拿不到錢,他都覺得想殺人,不過他還是繼續堅持下去,所以我們Johnnie Walker就講這兩個故事,然後說「Keep Walking」(繼續前進)。
所以一個人在桌上放了一瓶酒,你可能會認為他酗酒,但他若放了Johnnie Walker,你可能會說「這個人是為了夢想堅持的人」。品牌要給人家這種力量,在他的生命裡面,真的扮演一些角色,而不只是產品的功能。
可:我們一開始的宣傳影片,真的就是介紹產品功能,拍攝製造過程以及產品的承重能力等等。這些都是從廠商自己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消費者的角度。
後來,跟老師討論了一年左右,我們找出了Koplus的品牌宣言,要讓使用Koplus辦公的工作者,因為使用我們的產品很舒適,而可以「醒著做夢」,達成夢想。宣傳影片也長得跟以前不一樣,變成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呈現工作者使用我們辦公家具快樂工作的樣子。
Q:要怎麼從廠商角度轉換成客戶角度?品牌發展的歷程是什麼?有沒有遭遇什麼困難?
可:「醒著做夢」這句話不是無中生有,其實一直在公司裡面,只是老師幫我們挖掘出來。老實說並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反而覺得老師是把我們一直想說的話,終於說出來了。同仁都馬上認同這個理念,表示這理念其實本來就存在我們公司內部。
我們原本會說,我們想要打造一個很健康、有彈性的辦公環境,但是最終目的,就是讓用我們家具工作的人、辦公的人,能夠什麼都不要想,去實現他的夢想就好。
黃:真的是這樣,我們不可能無中生有。所有的品牌思惟一定本來就存在於廠商心中,我們只是把它挖出來,把他很想做到的東西,用濃縮的字句說出來。
做品牌,要先了解自己,要知道目標客戶是誰、成立品牌的理念,然後去看什麼能引起目標客戶的興趣。品牌要從內,再到外,先找到存在的意義、價值,再找到跟別人的差異。開始跟客戶溝通時,第一個前提是,一定要從對方的角度出發,感動消費者,讓對方願意聽你講。
以Koplus來說,他們的桌子可以上上下下電動調整,椅子也能耐久坐,他們希望打造健康辦公的環境,所以我們最後歸納出「醒著做夢」這句話。每個人都有夢想,而使用Koplus家具,能夠讓你在舒服的地方,把最好的作品做出來,實現夢想。
Q:你們的目標市場似乎是在國外,如何做出打動外國人的宣傳?
可:我們品牌成立之初就是瞄準國外市場,歐美與日本在辦公環境上,有規定要有能站著工作的位置,所以產品設計也都配合當地市場,我們也常常出國參展,跟代理商保持密切關係。
黃:其實消費者是有變跟不變的,人性是不變的,五千年來就是貪嗔癡愛恨情仇,這些都是不變的,所以怎麼找出consumer insight(消費者洞見)是很重要的,他最後找到的insight(洞見)是,每個人都有夢想,但大家都睡覺做夢,而認真工作就是醒著做夢,不管是芬蘭、美國,荷蘭,哪一國年輕人會沒有夢想?

Q:品牌形象確立後,有帶給可貿怎麼樣的影響嗎?
可:我們品牌形象其實才確立不久,品牌形象更新後,目前只參展過兩次,不過歐洲的代理商反應都很好,覺得我們的獨特點變得很明顯,甚至還有歐洲行銷設計的雜誌,希望我們去呈現行銷手法。
以前,我們參展時的主題,常常是看當年流行什麼就做什麼,例如今年是簡約風,明年就是海洋風,沒有一致性,人家光看展覽可能也不認得我們。但現在,我們每一年要表達的核心概念是一樣的,就是要打造「醒著做夢的地方」,讓消費者能快樂工作、追求夢想,你只要看到我們的展區或宣傳圖片,可以很容易辨識出我們。
黃:這個也是產品跟品牌很大的不同,當你沒有核心主軸時,你每次都會想變,認為這個話上次講過了,每次的宣傳都只是費用;但你用品牌思惟的時候,你每次做的事都是一樣的,傳達的意念能夠累積,你會發現,每一分錢對你的品牌都是投資。
打廣告不等於建立品牌,因打廣告只算是促銷產品,它沒有在建立品牌核心概念,但像可貿現在,每個訴求、每個溝通、每個參展,講的東西都一樣。最終,不是它在講,而是它旁邊每個人,大家都信服,效果會慢慢散發出去。但是品牌不可能說,你今年講一個很好的東西,第二年業績就爆發性地成長,但那個品牌慢慢建立起來、扎實以後,要掉下來是很不容易的,你要給它一點時間發酵。
Q:發展品牌的過程中,還有沒有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黃:第一,是要注意不要overdeliver(過度行銷),做出來的東西跟消費者期待不同,會死得更快,要清楚自己產品的實際功效。
第二,就是要有一致性,今年講歡樂、明年講溫馨,消費者會搞不清楚你要講什麼。所以我開玩笑說我不接政治人物的廣告,因為政治人物很難保持一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