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一年補助100億 首長都在賣水果 為何還是救不了台灣農業?

一年補助100億  首長都在賣水果  為何還是救不了台灣農業?

今周刊編輯團隊

焦點新聞

蕭芃凱

1162期

2019-03-27 13:48

3月下旬的雲林麥寮天候漸暖,意味著結球萵苣(美生菜)產季接近尾聲,以美生菜為主力、種植面積近四百公頃的麥寮果菜生產合作社,正加緊進行最後一波採收作業。

緊跟著剛摘下的美生菜輸送路徑,郭進展介紹斥資4千萬元打造的冷藏供應鏈:「這是真空預冷機,30分鐘就能把蔬菜中心溫度降到4度,預冷後移到暫存區……,要出貨就從專用碼頭,堆高機直接上冷藏貨櫃,蔬菜一秒都不會暴露在室溫下。」

 

「這些設備都是被日本客戶逼著做的。反正客人要什麼,我們就想辦法配合,生意才做得久。」走出工廠,郭進展說:「契作價格每公頃大約25萬元。就是因為訂單穩定,我們才能投資設備,也讓更多農民一起賺錢。」

 

「每期25萬元。」郭進展解釋,以美生菜從栽種到收成需要2個月為單位,雙方每年最多契作2期、4個月;非生產季節,契作農民可自由運用土地。「雖然是種菜,我們是用現代化、工業化的思惟經營。」郭進展說。

 

離開現代化的美生菜工廠,走進全國最大的產地蔬果交易中心:西螺果菜市場,瞬間彷彿穿越時空,回到上個世紀。

 

延伸閱讀: 知識新潮農 替蕉農找新路

延伸閱讀: 屏東農產尋出路 內找全聯外找沃爾瑪​

 

所得偏低,弱勢產業

農家農業所得不到25萬  日子怎麼過?

 

占地約4公頃的交易場裡,沒有空調系統,只能靠電扇使勁攪動鋼鐵建物裡窒悶的空氣。成箱的新鮮蔬果,就堆放在塑膠棧板或地面上販售;成交後直接被半開放式的卡車或拖板車運走,全程「常溫」處理。

 

交易場後方,有塊讓農民直接銷售作物的「生產者專區」。在這裡,蔬菜只用塑膠繩捆起,有時墊塊厚紙板就攤在潮溼的地上。

 

「我帶外國人來參觀過好幾次,他們都不敢相信台灣這麼落後。」曾獲頒神農獎的西螺在地菜農廖瑞生,邊走邊搖頭:「政府如果真的關心農業,為什麼不能蓋一座好一點的交易市場?」

 

截然不同的兩個場景,都是台灣農業的真確樣貌。問題是,哪一個更貼近現實?

 

讓數字說話。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2017年台灣農家平均年所得約105萬元,其中農業所得僅占總所得22.5%、大約23萬6千元,金額甚至不及麥寮美生菜契作農民每公頃2個月收入。

 

同樣由主計總處公布的家庭收支調查,2017年農家每戶可支配所得約87萬3千元,非農家則超過103萬元,農家可支配所得只有非農家的84.7%。

 

數字也顯示,政府並非無動於衷。

 

根據農委會調查,2017年台灣農牧人口,較2007年減少14%;但這十年間,政府編列的農業預算,成長了57.5%。換算,政府2017年平均分配給每位農民的預算,比2007年水準增加了83%。但,同一時間農家所得與農業所得的成長幅度,都不及這項數字。

 

產銷失衡,天怒人怨

補助農民、首長拚外銷   就夠了嗎?

 

想讓農民賺錢、養活自己與下一代的最直接方式,就是讓農產品能賣個好價錢。

 

光是過去一年,就曾看見蔡英文因香蕉、鳳梨價格崩盤,質疑農委會「沒做好自己的工作」。高雄市長韓國瑜多次出訪,重點都是幫高雄農漁產品搶訂單;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也大秀出口成績,證明政府能幫農民賺錢。

 

然而,如果這些作法真能幫得上忙,農民理當早已擺脫悲情,而非年年面臨產銷失衡、血本無歸的宿命輪迴。

 

午夜時分的台北第一果菜批發市場,台北農產運銷公司市場管理員江榮生,拍拍裝著青江菜的紙箱說:「『產銷失衡』聽起來好像很複雜,但對我們來說只是很簡單一句話:『貨來得太多、多過市場需要,那不管菜漂不漂亮,價格一定不好。』」

 

江榮生說了個故事:「宜蘭三星蔥每天平均拍賣量在3百件(每件20公斤)上下,上周日只到貨229件,每公斤平均價飆到97元。沒想到休市後的周二,一口氣來了396件,價格立刻『砰』,跌到連65元都沒有。「本周三,高麗菜來了1萬1千件,價格不好;隔天就只來8千8百件,價格就又上來了。這就是市場機制。」

 

賺錢進口袋,賠錢要補助

無條件補貼  只會扼殺農業技術進步

 

「農委會和地方首長,過去就一直在接外銷訂單,為什麼現在還要不斷找新的通路?不斷開發新的通路、台灣農產品外銷數字又沒有明顯成長,就表示過去的通路沒有好好長期經營。」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楊明憲批評,「找短期通路,只能暫時緩解滯銷壓力,不是長久之計。正確作法是開發長期買家,按客戶需求穩定供貨。」

 

《水果政治學》作者焦鈞也分析,無論出口或內銷,理想狀態下,是農民先找到能在交易中獲利的買家,讓接單與生產如麥寮果菜生產合作社,形成良性循環。

 

政府面對產銷失衡也推出各種救價政策,這些手段,是由農業發展基金下的「產銷調節緊急處理計畫」預算支應,2018年約花費1.43億元,2019年則編列1.58億元經費。

 

這筆經費看在專業農民眼裡,卻是阻擋農業進步的元凶。廖瑞生直言,如果農民種出市場不需要的作物,政府還加以收購補貼,等於是扭曲市場機制。廖瑞生認為,政府只要做到揭露資訊、監督有無不當獲利、協助農民連結消費者,就不必過度干預市場價格,「不要為了選票妥協」。

 

要談政府對農業的無效補助,不能漏掉已經有45年歷史、每年花費超過百億的「稻穀保價收購」制度。「如果政府每年無論如何都要花1百億元補助,與其補助產品,不如拿來改善產業結構和基礎設施。」焦鈞建議。

 

那麼,農業需要的基礎建設是什麼?楊明憲認為,除了讓農民學習從需求面思考外,當務之急是以政府資金,興建區域冷鏈中心、物流中心等基地,提供小農運用,全面提升產能與品質。

 

光憑台灣的內需市場規模,很難獨立支持農業,投入國際競爭是唯一選擇。而勇敢拋棄過時的補助政策,將資源轉往提升產品競爭力的基礎建設,才能進一步為台灣農產品創造穩定通路,讓農民不再悲情。

延伸閱讀

撤換吳音寧?陳吉仲:只有北農董事長有提案權
撤換吳音寧?陳吉仲:只有北農董事長有提案權

2018-03-15

農業機器人超威,1台抵30工人!摘草莓採葡萄一把罩
農業機器人超威,1台抵30工人!摘草莓採葡萄一把罩

2018-03-10

曾幫統一打造超商帝國、把85度C推向國際 獨家專訪全聯新舵手 謝健南「大農業」戰略曝光
曾幫統一打造超商帝國、把85度C推向國際 獨家專訪全聯新舵手 謝健南「大農業」戰略曝光

2017-07-27

站上舞台》估值超越五億元  「台灣神農」走向世界 食安問題喚醒生意頭腦 擺攤仔變董事長  推無毒農業
站上舞台》估值超越五億元 「台灣神農」走向世界 食安問題喚醒生意頭腦 擺攤仔變董事長 推無毒農業

2017-06-15

【獨家】股東會破局張榮味系大獲全勝 農委會:這次真的沒招了
【獨家】股東會破局張榮味系大獲全勝 農委會:這次真的沒招了

2016-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