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做辦桌尾點(可讓賓客帶回家的小點心)起家的陳森旺,製餅手藝精湛,壽桃、酥餅、喜餅什麼都難不倒他。
過去台灣人嫁女兒,希望能體面風光,送出去的餅更是不能漏氣,於是陳森旺越做越豐盛,一斤大餅,油酥皮裹油蔥酥、肉角、冬瓜糖等餡料,豐富得像是在進貢,最後乾脆在台中沙鹿開起專賣喜餅的「喜豐香」。
提煉日本製菓精神
漢餅的製餅環境總是高溫悶熱,相較看起來時尚又舒適的西點工作室,第二代陳建達直言「根本就是苦多了。」他回想,以前鄰居小孩在看漫畫、玩耍的時候,「白天我要寫功課,晚上就得幫忙做餅,你說,我心裡能平衡嗎?」不料,退伍後爸爸沒急著要他接家業,反而催促他先娶親成家。還想多看看世界的他,索性心一橫,出走到日本。不過,作為長子的責任感仍不時提醒他掛記著父親的辛勞,最終選擇到東京製菓學校去學習和菓子製作,進而遇到在日本學設計的黃可欣。
陳建達提到在日本念書的這四年,深刻感受和菓子與漢餅的不同,不光是製作流程,而是「從味道、食材、外型,甚至是背後寓意故事的整合包裝。」他認為,台灣製餅技術不輸日本,但要如何帶入職人精神,幫漢餅說故事?
黃可欣從講究美感的設計產業,為愛嫁進傳統產業作媳婦,她不諱言「壓力真的很大」。保守的公公對第二代接家業寄予厚望,一定無法接受他們想要翻新漢餅的念頭。她指出「台灣糕點多樸實、重內在,對年輕人來說,這是老一輩的味道。我很擔心,未來十年漢餅文化的傳承將會何去何從?」
夫妻倆決定先從改良漢餅外型下手,再帶長輩到台中市去看看新世代的創意,以此說服長輩開二代店,黃可欣也補充:「很多糕餅店在轉型後,老店鋪也就跟著不見了。我們要做的是全新品牌,讓喜豐香成為台灣少數兩代店並存的品牌,來傳達不一樣的糕餅精神。」
顛覆年輕人對漢餅的刻板印象,重新設計過的新餅,外觀有如藝術品,內在也有樸實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