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人肩膀上 走訪百家茶行 優化自家山茶製程
四年前,在政府「一鄉一特色」的政策下,六龜首度舉辦台灣原生山茶比賽,沒想到老字號的自家茶廠只得到優選,反而是別人委由他父親代工的山茶,搶下了冠、亞軍。
過去工程師的訓練,讓他追根究柢找原因,甚至大膽發想,或許不管師傅功力、技術再怎麼厲害,最源頭的茶區、茶園管理才是重點。虛心受教的他,也在比賽場合主動向到場的茶專家請益,對方認為傳統山茶焙火重、發酵過重,建議可在製程上更動,用輕發酵的青茶製法製作山茶,或許口感會大不同。
工程師魂燃燒下,父子倆開始埋頭鑽研山茶的新製程,但花了兩年,口味仍不脫苦澀,自家倉庫至今還有上百斤的「失敗品」;一六年,實際到食品展接受消費者考驗,結果仍然大失所望。
「其他攤位生意好,我為什麼不好?」四天展期,別家茶廠現場營業額少說十萬元起跳,劉士輔自家山茶的營收,卻連租攤位要繳交的四萬元都不到,加加減減後等於倒賠,「山茶遇到大瓶頸,再怎麼做,還是會澀,適口性不是市場主流……。」
「又貴又不好喝!」「這茶苦苦澀澀,不會有出息!」正當挫敗感從細微的點開始滋長,快長成一支軍隊攻陷劉士輔時,過去工程師理性、不服輸的龜毛精神冒出頭,「遇到困難,想清楚哪個環節出問題,從中改善,就能成功。」
這時候,為了找出市場商業化價值,他積極投入研發。
「去學什麼茶用什麼製程做,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品種特性。」懂得站在巨人肩膀上,他想藉由觀察別人的製程為靈感,找出自家山茶的新製程。
劉士輔發現,世界最知名的白茶茶區、中國福建省福鼎市的當地特有茶種「鳳凰單叢」,茶的野性和山茶類似;另外,雲南六大茶山的普洱茶,和台灣山茶同為喬木種,也有親自走訪的價值。
前前後後看了上百家茶行,他透露,舉凡烘焙溫度及時間的掌控、自己要的茶菁表現、發酵程度的輕重……,都提供給父親參考。從溫度、時間、炒菁、走水等技術在內,新製程又試了近兩年,去年底總算成功去除苦澀,呈現出山茶特有的蔗香和花蜜等甜香味,讓自產茶葉的風味更具備商業化的潛力。

一層樓高的野放山茶,還要架梯子爬上樹才能採收。
知識加值發揮品種優勢 成立山茶生產專班 從源頭把關品質
過程中,問他為何沒放棄?他的回答帶有十足工程魂:「我的個性是要突破最困難的,愈困難,愈有興趣突破。」劉爸搶答說,當其他人還不會做時,自己就要先會做,才能永遠走在別人前面,「不能等人家開發出來,我們再做。」
來自知識的加值,研發新製程的同時,也同步從源頭確認原料品質。
兩年前,劉士輔到雲南六大茶山考察時,發現每座茶山生產的茶,各自擁有苦韻、澀韻、甜韻等不同風味。原以為是氣候和海拔高低造成的差異,詢問當地專家,才發現天氣只影響一部分,更與茶樹年齡完全無關。原來,喬木茶樹的根深,所以土壤成分才是最關鍵。「舉例來說,當土壤鉀元素偏高,酸性高,茶愈容易澀。」
不只如此,山茶在內的喬木茶樹和烏龍在內的灌木茶樹不同,後者因淺根,種植時很難不施肥料,否則茶葉滋味不夠;前者因深根,可以不用施肥,就算給了肥料,根系太深也吸收不到,靠土壤本身養分即可,更能發揮品種的原味。
這趟雲南行,讓劉士輔增長不少知識,為了確保原料品質及供應穩定,一六年,他回台和父親成立山茶生產專班。父子倆與其他十四位理念相同的茶農合作,用野放、不施肥、不灑農藥的模式,既採收原汁原味的台灣山茶,也消除食安風暴後,消費者對農藥殘留的疑慮。
「茶不放肥料,鬼扯!」「哪有茶不灑藥的!」他不諱言,很多人不相信山茶不用施肥料,但沒肥料的野放山茶還真的長得很高壯,茶樹高達一、兩層樓是常態;至於灑藥,更對山茶產量沒影響,「老一輩觀念沒辦法改,誤以為灑藥後,產量比較好。」
工程師性格,讓劉士輔有毫不妥協的一面。過去多年配合的茶農只要繼續灑藥,他二話不說,就是立刻剔除在茶菁原料供應商之外,包括自己的大伯也一樣。「很多事情不用多解釋,做給他看。」他不避諱雙方因理念不合,至今已兩年不講話。

茶價翻倍顛覆想像 一斤山茶賣四千 千萬營收非難事
劉士輔相信,經過茶菁源頭高品質的把關,後續的產出價值才能最大化。
而如何找到對的合作茶農?他透過觀察土壤、茶樹,找到新一批當地完全沒灑藥、採天然栽種的茶農合作,最後班員超過一半都是原住民。對方難道都不會想灑藥嗎?「原住民想的簡單,要花錢的,他們不要。」
新製程、新風味,成功的研發成果,給了劉士輔信心。

行銷上,他參加國際茶展,主打要爬樹採茶、完全沒肥料和農藥,口感又清香甘甜的台灣山茶,顛覆過去眾人對台灣茶的想像;也新成立官網、臉書粉絲團,透過外銷和內銷新通路,替自家茶廠帶進一倍的新客源。
茶價,兩年前也翻倍到一斤四千元的售價。以去年產量約四千斤計算,營收上看千萬元不是難事。今年五月,自家茶葉摘下食品米其林二星,讓近期業績又多了三成。
「薪水比以前高啦!」採訪最後,他不諱言,自己剛離開奇美電子兩、三年時,心裡有說不出口的失落,特別是看到同事買房子、生活穩定時感受最明顯,「擔心沒什麼前途,不敢面對人、不喜歡接觸人,這兩年努力有成果,才慢慢釋懷。」
這一天,我們邊採訪,邊品著山茶。他手中經烘焙和壓縮製程的茶葉,遇上熱水,在壺中舒展自如,隨著騰騰熱氣飄溢,滿室盈香。三十六歲的劉士輔,終於讓山茶從過去的苦澀,到現在的回甘,一如他返鄉八年來的人生。
加值心法
- 工程師性格:追根究柢,為不受主流市場口味青睞的台灣山茶找到問題。
- 走訪世界知名茶區: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從上百家茶廠的製程中找到優化方法。
- 增加國際能見度:透過國際參展、參賽、網路行銷,把研發成果導向商業化。
劉士輔小檔案
出生:1982年
現職:華興製茶茶園管理、行銷
經歷:奇美電子工程師、從農至今8年
學歷: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職業安全衛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