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集團出售上海星巴克五成股權給美國星巴克,三三五億元獲利將入袋,然而,統一企業、統一超商卻兩天股價重挫,投資人為何不開心?羅智先又有何打算。
羅智先宣布的是,統一集團決定將手中上海星巴克股權全部出清,將分別出售統一與統一超持有之二○%及三○%之股權予美國星巴克,總交易金額達四百億元,統一與統一超可認列的處分利益則總計高達約新台幣三三五億元。與此同時,再以新台幣五十四億元,從美國星巴克母公司手上,收購台灣星巴克所有股權,使台灣星巴克成為統一集團百分百全資公司。交易完成後,統一企業將持有台灣星巴克四○%股權,統一超則持有六○%股權。
十八年前,統一集團攜手美國星巴克進軍中國華東市場。統一集團為星巴克開疆闢土,在上海、蘇州、浙江等地開了逾一三○○家店面,去年獲利高達四十一億元,分別貢獻統一與統一超去年稅後純益九.六%與十一.八%的比重。
消息公布,隔天市場恢復交易,統一企業跌幅達三.五%,統一超商則差點跌停,最後收盤價為二六六元,跌幅高達七.八%。一筆約三三五億元的投資收益,為何讓羅智先臉色鐵青,投資人不滿意?
看本益比、獲利力 外資:賣的「有點便宜」
四百億元買進統一集團手上的上海星巴克股權,可是美國星巴克創辦以來,史上最高 的購併金額。為何台灣投資人「不知足」?眉角藏在數字裡。
統一集團手上持股(指持有五○%上海星巴克股權),賣給美國星巴克母公司的總交易金額是四百億元,以上海星巴克一六年四十一.三億元獲利推算,賣出去的本益比估算為十九.四倍。一家公司以十九倍本益比賣掉,看似合理;但是,考慮到上海星巴克的強勁成長性,外資認為,上海星巴克賣的「稍嫌便宜」。
野村證券就指出,上海星巴克過去十六年來的年均複合獲利成長率為三九%,設算未來五年年均獲利成長率降為二○%,等於再花五年時間可為統一集團創造出高達二四○億元獲利的潛力。因此,賣四百億元顯得「有點便宜」。
摩根大通證券則分析,美國星巴克曾經以高達二十三倍本益比從合作夥伴Sazaby買回日本星巴克股權;加上,統一與統一超的本益比也皆超過二十倍以上,上海星巴克更是兩家企業旗下成長動能最強的金雞母,因此,摩根大通也認為賣得便宜了。
少近一成獲利怎麼辦?回補,至少有三個方法可用
然而,據本刊了解,這可能是統一內部盱衡各種利弊得失,以及與美國星巴克經過折衝後,不得不做的讓步。
星巴克從合作夥伴買回股權,統一集團並非第一遭。星巴克一一年也曾從香港美心集團買回星巴克廣東、四川、海南、陝西等地股權;一四年則從日本合作夥伴Sazaby手上買回日本星巴克股權。統一集團賣出上海星巴克股權之餘,至少換回了台灣星巴克獨資所有權以及兩家企業持續的合作關係。未來不排除星巴克擴展東南亞其他市場時,能循「美心模式」(後來獲得星巴克越南市場授權),再度與統一集團攜手合作。
其次,雖然失去上海星巴克股權,但是,上海星巴克,甚至是整個中國星巴克更是統一集團羅智先難以忽視的潛在超級食品大客戶。目前,星巴克在中國已經開出二千七百多家店,更訂出二○二一年,中國展店突破五千家目標。統一已是台灣星巴克主要的麵包供應商,兩岸烘焙市場更被羅智先視為是「壯大本業」大戰略的重中之重。因此,與美國星巴克維繫良好合作關係,具長遠性與高度的企業發展意義。
然而,橫在羅智先眼前的問題是,每年為統一與統一超貢獻近一成的獲利如何彌補回來?回答問題總是簡單扼要,惜字如金的羅智先,在短短半小時的記者會至少重複提了三次這句話:「掉的業務,從別的地方補回來」。可見,他最念茲在茲的就是這個問題!
能夠「補回來」的第一個方法還是星巴克。雖然失去上海星巴克股權,但增加的台灣星巴克股權,對統一,特別是統一超來說是不無小補。羅智先也認為,在整個台灣咖啡市場,星巴克市占率還是很低,具有遼闊的成長空間,這是第一個可以馬上補回來的地方。
這樁交易完成後,統一超對台灣星巴克持股從原本的三○%,提高至六○%。台灣星巴克去年獲利七.七億元,隨著股權提高,統一超可認列獲利可望加倍。也就是從二.三億元,增加到四.六億元。
第二個「補回來」的方法,則是透過上海星巴克快速展店壯大,連帶增強統一集團食品與物流雙本業動能。統一的本業是食品,更是台灣星巴克主要麵包供應商,與星巴克維繫良好合作關係,有助於食品製造版圖壯大。統一超的本業則是物流,早在一五年,為配合上海星巴克展店,已經砸下人民幣六千萬元巨資成立泰州物流公司。即使統一超未來沒有上海星巴克任何股權,仍可透過提供物流服務,分享上海星巴克高速成長的果實。
第三個「補回來」的方法,則是該筆交易完成後,統一集團最快明年初(二○一八年)就有一筆高達新台幣四百億元現金入帳(統一分一六○.四億元,統一超分二四○.六億元),羅智先如何善用這筆資源,牽動統一集團未來的國際市場格局,以及成長動能的持續。
把危機變轉機 可靠購併,再卡位海外市場
而這筆龐大現金的運用也不外乎三個方向:一、以自有品牌進軍海內外市場,擺脫統一集團以往仰國際一線品牌大廠鼻息的宿命。這個方向統一經營團隊並不是沒做過,如康是美藥妝店進軍中國、創辦廿一世紀風味館炸雞連鎖店,只是目前成效仍屬有限。
第二條路則是購併國內成功的餐飲連鎖服務業品牌,聯手進軍海外。或者是走第三條路:購併海外有潛力的餐飲連鎖品牌,直接卡位當地市場。
賣掉上海星巴克股權,統一集團等於無奈放棄了一具最有爆發力的成長引擎。然而,這場危機能否變成統一集團脫胎換骨的另一個轉機,不僅考驗統一集團經營團隊的智慧,也是攸關台灣服務業能否升級的一場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