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寶成前大將林炳煌 轉戰361度的登台大計 把中國運動鞋推向奧運的台灣人

寶成前大將林炳煌  轉戰361度的登台大計 把中國運動鞋推向奧運的台灣人
結束多年代工生涯,年近六十的林炳煌(見圖),以中國鞋老闆提供的資源,替自己和台灣年輕人爭取全球品牌舞台。

萬年生

傳產

攝影/林煒凱

1012期

2016-05-12 15:27

台灣製鞋業的新出路在哪裡?三六一度海外事業關鍵推手、寶成前戰將林炳煌,要用中國鞋老闆的資源,替自己和台灣年輕人架起舞台,一步步實現全球品牌夢。

五月中,中國運動品牌「三六一度」將首度登台。它的來頭不小,除了去年營收逾二百億元新台幣、毛利率達四○%,列居中國前五大運動品牌,近期更擠下耐吉adidas等老大哥,成了獨家贊助巴西奧運的運動品牌。


去年,它的Sensation鞋款更打敗上千對手,獲選美國權威跑步雜誌《跑者世界》(Runner's World)年度推薦產品,這本雜誌全球讀者超過六千萬人。


反觀同樣發跡於中國「鞋都」福建晉江的同業,前年超過七成虧損、更有上百家鞋廠倒閉;三六一度最新市值則達二二○億元新台幣,近兩年來成長五○%,且它轉攻全球市場打品牌不過兩年時間,在美國、巴西已分別賣入近兩百和八百多家當地連鎖運動品牌通路,並讓品牌鞋款從人民幣兩百元賣到九百元。


沒想到,該品牌的關鍵推手竟是台灣人:三六一度海外事業中心總經理林炳煌。正是他,讓中國鞋老闆甘願砸二十億元新台幣,放手讓台灣團隊全權主導海外事業。

 

30年品牌夢  埋首代工的深刻領悟


過去,林炳煌在全球最大運動鞋生產商寶成一待二十八年,從開發副理做到執行副總經理,負責日本亞瑟士(ASICS)、德國彪馬(PUMA)、丹麥愛步(ECCO)等知名運動休閒鞋品牌生產、開發與業務,最高掌管超過六萬人,年貢獻營收上看四百億元。


一個台灣人,為什麼要幫中國鞋老闆打全球品牌?一切,要從他的品牌夢說起。


埋首代工三十年來,林炳煌的品牌夢,是一種在心底越燒越旺的火光。「台灣真的不如人嗎?」他說,全球前二十大運動鞋品牌,超過九成靠台灣人生產,但技術再好也抵不過代工條件消失,「台灣人就像候鳥,飛到很多地方去,但不曉得什麼時候飛得回來。」


他不諱言,如果繼續待在寶成,接下來就會去柬埔寨、孟加拉,甚至非洲尋找廉價產能。「代工都是別人要你怎麼做就怎麼做,明明有技術卻要一再受制於人,不斷外移,更不可能回到台灣,惟有品牌才有機會擁有主導權。」


二○一三年一月一日,林炳煌正式從寶成退休,回母校東海大學教書。過去三六一度總裁丁伍號曾到寶成印尼廠看過工廠,雙方早就認識,也聊過彼此的品牌想法;聽到林炳煌退休,他便主動上門邀約。


林炳煌回憶,「他(丁伍號)講得很清楚,海外事業部,我支持你,這是你的事情。」一年後,三六一度海外事業中心在林炳煌主導之下,落腳台灣彰化,一步步開展該品牌的全球布局計畫。


只不過,中國品牌要打全球市場的難度很高。「手上有產品不是最困難,要人家相信你的產品才最困難。」林炳煌說,前十大運動鞋品牌的全球市占率超過九成,搶進不易,加上三六一度最早是靠「有鞋穿就好」的低價鞋崛起,更有外界印象較差的包袱。 


如何拋開品牌的「低價印象」?林炳煌從台灣找解方。他籌組約四十人的台灣團隊,從設計、開發、生產、行銷與產品線全部重新打造,藉此和原先的中國團隊產品區隔。

 

組台灣團隊  集合失業工匠、設計高手

 

找人的過程,他多管齊下。技術人才不難找,過去幾年,台灣許多四、五十歲的製鞋師傅,技術成熟,卻因製鞋業外移而中年失業,「我有這些資源,他們就在那裡。」


除了製鞋師傅,四十人台灣團隊中,還需要七位設計師,這部分,林炳煌則運用過去的人脈。○六年,他曾為某日本品牌客戶在寶成內部成立設計中心,「目前七位設計師,超過一半都來自此。」另外,林炳煌也希望培養設計新血,從「平面設計」背景的人才中,號召年輕新人加入。


團隊到位,接下來就是要殺出活路的硬仗,而重新定義運動鞋,就是他的突圍方式。


一般運動鞋若聚焦速度,就會犧牲舒適度,反之亦然;他卻從一次客戶邀約到上海現場參觀F1賽車的經驗獲得靈感。林炳煌發現,這種「地表最快」的車子,之所以能「既輕巧又兼顧安全」,祕密在車體外殼竟有三層保護結構。


靈感乍現,他開始發揮台灣人的工匠精神,搭配不同軟硬度的複合材料與工法不斷試驗,「我們是以一公釐(○.一公分)為單位,」他透露,一般鞋款各種高度、寬度、長度規格誤差○.二公分屬正常,但如鞋頭長度等,差○.一公分就會影響好穿與否,所以每個環節都要從○.一公分開始微調,如六.八公分的長度不對,就從六.七公分嘗試。

 

wh

361度明年秋冬上市的鞋款現已完成設計,團隊仍要透過反覆討論讓產品更完善。(攝影/林煒凱)

 

拚出產品力  從F1摸索製鞋黃金比例


林炳煌足足花超過一年時間,至少三、五十次不斷調整,才找到鞋子的黃金比例,以及可商品化的生產標準。


一位同事觀察,林炳煌不只每雙鞋完成樣品後都要親自試穿,甚至有任何修改都要再試穿,藉此反覆確認品質,一雙鞋從無到有,他試穿七、八次是常態,「真的很龜毛!」


不只如此,他找來過去寶成時期曾負責亞瑟士開發、生產的日本合作夥伴笹田修擔任顧問,協助台灣團隊把關品質。林炳煌坦言,讓台灣人去挑剔台灣人,彼此會變成敵人,「讓一個日本人去挑剔,就算被挑剔,還是覺得有點爽。」他透露,這位日本顧問的意見幾近吹毛求疵,只要有他在,一小時的會往往要開到四小時才結束。


有了日本顧問與產品力背書,行銷上,他還敢從最難的地方下手,選全球競爭最激烈的美國,當第一個切入的市場,考量贊助奧運的運動行銷,接著再挺進巴西。


去年,三六一度海外事業中心成立第二年,他交出年營收約三億元新台幣的成績單。而繼美洲市場後,台灣是他最新要攻下的灘頭堡,但綠色執政前夕,市場對中國品牌登台不是沒有疑慮。全台通路數最大運動用品通路商摩曼頓總經理林幟宸不諱言,雙方正準備合作,但行銷上確實不免擔心消費者會「逢中必反」。

 

勇敢做笨蛋  為台灣年輕人搭全球舞台


對此,林炳煌坦言,當然希望也有台灣老闆願意拿錢,或自己就有三、五十億元可以自創品牌的銀彈,「這畢竟不是只靠做夢就可以成就事情。」看過太多製鞋代工廠外移後再也回不來,他認為,自己幫三六一度打全球品牌的附加價值,是用中國老闆的資源,提供台灣年輕人從品牌角度看世界的條件和環境。若發展順利,未來甚至可能改寫台灣製鞋業外移的劇本。


「勇敢做笨蛋!」林炳煌強調,台灣要有競爭力,勇敢做比批評別人更重要,如果自己去做一點看似笨的事情,影響到幾個人的想法,未來或許就真的變了,說不定裡面有一位設計師出來變成設計大師。至於現在,「至少有四十位台灣人多了一份工作,還有希望。」他說。

 

林炳煌

出生:1957年

現職:361度海外事業中心總經理

經歷:寶成集團副理、執行副總經理

學歷:東海大學國貿系 

以精準音樂推薦演算法提升用戶黏著度

 

喜歡音樂的人對 Spotify 應該都不陌生,Spotify 的營運地區涵蓋全球 61 個國家,台灣也是其中之一。無論是免費或付費用戶,皆可無限制的聆聽歌曲,差別只在提供音樂服務給免費用戶時,會穿插廣告以賺取廣告收入。

 

我個人是 Spotify 的忠實用戶,主要原因是 Spotify 推薦的歌曲實在是深得我心。所謂推薦歌曲指的是 Spotify 會根據某用戶聆聽音樂行為,找出其他音樂品味類似的用戶,並把其他用戶也喜歡、但某用戶尚未聽過的音樂推薦給他。另外,Spotify 也會蒐集並分析網路上的評論,為每首歌標記曲風,而對那些較無用戶行為與評論可以參考的新歌,Spotify 則會根據音頻去分析歌曲本身的風格,然後,再根據用戶的喜好推薦風格類似的歌曲。對這個功能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在此我就不贅述演算法的細節。

 

而隨著 Spotify 的用戶持續增加,這些聆聽音樂的行為資料庫也變得更加龐大,不僅音樂推薦系統得以優化,還能進一步提高用戶的黏著度。關於用戶黏著度,根據Spotify 於 F-1 揭露的數字,平均每月流失率 (Churn Rate) 從 2015 年的 7.7% 降低至 2017 的年 5.5%,而這個數字與許多同樣提供訂閱制服務 (Subscription Model) 的公司相比,可說是相當健康。此外,顯示用戶黏著度的 DAU/ MAU (每日活躍用戶/ 每月活躍用戶) 由 15Q1 的 37% 上升至 17Q4 的 44%,Content Hour per MAU (每月活躍用戶聆聽音樂時數) 則由 15Q1 的 19 小時上升至 25 小時,在在都顯示了 Spotify 的用戶黏著度持續成長。

 

Spotify 的用戶黏著度持續增加 (資料來源:Spotify F-1)

 

營收持續成長,然高昂權利金卻為未來獲利性增添變數

 

Spotify 的營收成長狀況相當健康,2015-2017 的年營收分別為 US$ 2.4 billion、3.6 billion、5.0 billion (註 2),分別年增 79%、52% 與 39%,其中音樂串流收入貢獻了將近九成的營收,另外一成是廣告收入,2017 年底的月活躍用戶數與付費用戶數則分別為 159 million 與 71 million。

 

Spotify 的主要營收來自付費用戶的訂閱費 (資料來源:Spotify F-1)

 

然而,由於 Spotify 需支付唱片公司高昂的權利金,淨損也逐年增高。三大唱片公司 The Universal Music Group、Warner Music Group 和 Sony 掌控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音樂版權,若再加上 Merlin Network,Spotify 有高達 87% 的串流量來自這四家公司,唱片公司擁有相當強的議價權,也因此 Spotify 所需支付的授權金始終居高不下。

 

Spotify 和唱片公司之間的授權金採營收抽成,或是依用戶數與歌曲播放次數計算 (註 3),但無論是哪種方式,都意味著 Spotify 的成本至少將隨著使用者和營收的增加而等比例成長,並沒有邊際成本遞減的效益,導致公司毛利率一直維持在 11-20% 的水準。相較之下,同樣提供串流服務的 Netflix 只需支付一次影片授權成本,因此毛利率隨營收放大,由 2012 年的 12.6% 一路上升至 2017 年的 32.4% (這也解釋了為何 Netflix 享有 7.9 倍的市場營收比,相較之下,串流音樂服務因高授權成本壓低毛利率,因此 Spotify 與 Pandora 只有 4.3 倍與 0.8 倍)。再扣掉研發、行銷、人事與財務成本後,Spotify 2017 年仍虧損 US$ 1.5 billion,於是許多投資人對串流音樂是否是一門賺錢的生意抱持著高度疑問。

 

Spotify 淨利率逐年下降,使投資人對於未來獲利性存疑 (資料來源:Spotify F-1)

 

Spotify 的競爭者,如 Apple Music、Amazon Prime、Google Play Music,都有大公司撐腰,甚至有資源推出自己的音響設備。對這些大公司來說,音樂串流只是他們主要產品服務之外的附加服務,即便本身是個低利潤的商業模式,為了提供消費者更好的整體體驗,集團永遠都有足夠的資源來支持這個低毛利的生意,相較之下,須憑一己之力撐起這個商業模式的 Spotify 便顯得十分艱辛。

 

掌握用戶行為或許能為公司取得更低的授權成本

 

老實說,Spotify 是否能成功壓低授權成本並提升獲利,沒人能說得準,但近來有許多跡象顯示,唱片公司已願意在授權金上讓步。Spotify 在 2017 年已與 Universal Music Group 談定合約,只將旗下的音樂內容提供給付費用戶,而非所有用戶,唱片公司就會降低授權金額,因此,公司毛利率也由 2016 年的 13.6% 上升至 2017 年的 20.8%。

 

另外,我認為 Spotify 手上還有一張王牌,那就是上億用戶的資料與音樂偏好。Spotify 在 2017 年推出 Spotify for Artist,亦即將用戶的基本資料與聆聽行為,如居住地區、聆聽音樂時間等,提供給唱片公司,幫助他們理解聽眾的喜好,以提升行銷的精準度,取得更多的聽眾與追蹤者,進而提升在 Spotify 上的能見度,甚至創作出更受市場歡迎的作品。如果可以善用這些資料,估計將能使 Spotify 有更多的籌碼去取得更低的授權金。

 

Spotify 日前公布了 2018 年財務預測,其中提到今年營收將成長 20-30% 至 US$ 6.0-6.5 billion,付費用戶也將由去年的 71 million 持續成長至年底 92-96 million。不過,公司對今年毛利率的預測為 23-25%,仍維持在 17Q4 24.5% 的水準,這似乎預告今年尚無法與唱片公司重新談判營收分潤。

 

總結來說,我認為雖然眾多大公司競相投入串流音樂服務,但 Spotify 畢竟是唯一專注於此服務的公司,也是最願意投入資源、並不斷優化消費者聆聽體驗的公司,因此,Spotify 的用戶成長與顧客黏著度皆相當健康,未來預計也將維持這樣的態勢,而股價表現也證明了投資人認同 Spotify 的價值與未來成長性。只不過,公司最終是否能將串流服務轉化為一門能營利的永續生意,或許就只能看它是否能夠將用戶行為資料轉化為對唱片公司有用的資訊,來提升自身的議價能力,而這也將是資本市場未來持續關注的重點。

 

註 1:各家公司的 2018 年營收預估來源如下 (1) Spotify 參考公司 2018 年財務預測,取營收年增率 20-30% 中間值之 25% (2) Netflix 參考 18Q1 財務預測 之年增率 36% (3) Pandora 參考公司 2018 年財務預測 年增率 7-10% 中間值之 8.5%。

 

註 2:F-1 原幣別為歐元,此處以歐元/美元匯率 1.23 換算成美元。

 

註 3:Spotify 支付權利金的方式與用戶付費與否有關,若是付費用戶使用服務,權利金的計算方式為 (1) 營收抽成 或 (2) 按用戶數計算,取金額較高者。若是免費用戶使用服務,權利金的計算方式為 (1) 營收抽成 或 (2) 按歌曲播放次數計算,取金額較高者。

 

不想錯過對數位經濟的深入分析,請關注AppWorks的FB粉絲頁

 

作者簡介:

現任AppWorks分析師,負責投資,表面上是個冷靜理性的金融人,但其實對創業有莫名的熱忱,立志成為台灣網路創業家與資本市場的橋樑。先前於凱基投顧擔任 Research Associate,主要負責產業研究和財務分析。台大財金系畢業,大學時期活躍於創意創業學程、不一樣思考社。

 

 

延伸閱讀
被一雙Jordan鞋假貨激到!他從泡芙店主到1300億電商老闆,5千萬會員買賣球鞋都找他,憑的是什麼?
被一雙Jordan鞋假貨激到!他從泡芙店主到1300億電商老闆,5千萬會員買賣球鞋都找他,憑的是什麼?

2024-04-25

不是仿冒!Apple運動鞋你看過?全世界才2雙「起拍價156萬」…鞋盒裡面還附贈這小玩意
不是仿冒!Apple運動鞋你看過?全世界才2雙「起拍價156萬」…鞋盒裡面還附贈這小玩意

2023-07-26

30歲以下年輕人, 7 成都穿 New Balance!它如何從老牌球鞋東山再起,成為「全民球鞋」?
30歲以下年輕人, 7 成都穿 New Balance!它如何從老牌球鞋東山再起,成為「全民球鞋」?

2023-03-03

可以養「虛擬運動鞋」,還能認證獨一無二的鞋子!Nike的新獲利模式,將帶動台灣供應商更上層樓?
可以養「虛擬運動鞋」,還能認證獨一無二的鞋子!Nike的新獲利模式,將帶動台灣供應商更上層樓?

2021-12-16

運動鞋不潮了?Nike和Under Armour 銷售雙雙觸礁
運動鞋不潮了?Nike和Under Armour 銷售雙雙觸礁

2017-11-03

它的運動鞋夯翻天  大中華區負責人預言年營收增兩倍  UA翻身運動品牌龍頭  就看他!
它的運動鞋夯翻天 大中華區負責人預言年營收增兩倍 UA翻身運動品牌龍頭 就看他!

2016-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