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是市場的空調,它們會發出產品過剩或短缺的訊號,並告訴企業和消費者什麼時候要多生產或是少消費,可是通貨膨脹汙染了這個空氣。假設你見到房價正以10%的速度上漲,斷定這一定是需求強勁的訊號,所以考慮在市中心開設新飯店。但如果土地成本上漲12%,布料上漲11%,女服務員和門房工資上漲13%,那表示什麼呢?
高通膨會侵蝕購買力,通縮則會破壞經濟,都會使生活品質受到影響
南斯拉夫之所以在1990 年代的一場腥風血雨內戰中分崩離析,起因不只是種族和宗教上的對立,通貨膨脹(也就是幾乎每一樣東西的價格持續上揚)也是重要因素,1980年代初的經濟危機延續到80 年代末,造成南斯拉夫的物價年增率超過1200%。通貨膨脹讓南斯拉夫多種族中產階級的凝聚力瓦解,有些人靠著自耕或貯藏外幣來保護自己,其他人則眼睜睜看著所得和儲蓄化為烏有。
在人類歷史上,高通貨膨脹往往導致社會動盪不安。每個月物價上漲達50%或更高的惡性通貨膨脹,幫助納粹在德國掌權、俄羅斯和中國的共產黨上臺,並且推翻阿根廷的民選和軍事政府。這些當然是極端的病態情況。但是就算1970 年代的通貨膨脹率相對溫和,1979 年的通貨膨脹還是幫助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在英國掌權,並且促使卡特離開白宮。
通貨膨脹為何會帶來這麼大的不穩定?
價格是市場的空調,它們會發出產品過剩或短缺的訊號,並告訴企業和消費者什麼時候要多生產或是少消費,可是通貨膨脹汙染了這個空氣。假設你見到房價正以10%的速度上漲,斷定這一定是需求強勁的訊號,所以考慮在市中心開設新飯店。但如果土地成本上漲12%,布料上漲11%,女服務員和門房工資上漲13%,那表示什麼呢?新蓋的飯店實際上可能會賠錢。通貨膨脹使我們難以解讀價格訊號。
通貨膨脹也令人不安,因為它會任意懲罰某些人,同時獎賞其他人。退休族如果買了利息4%的公債,後來發現通貨膨脹躍升到5%,他的購買力就會受到打擊;購屋族如果十分幸運的將抵押貸款利率鎖定在5%,後來房價大漲50%,肯定會發一筆橫財。
通貨膨脹也是一種隱藏稅。隨著工資上漲抵銷通貨膨脹,政府的稅收也會增多,因此政府更容易償還在通貨膨脹飛升之前借來的錢。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卻會搶走民眾荷包裡的錢的購買力。
通貨膨脹叫人不安的另一個理由是想要壓低它會十分痛苦。政府可能為了降低通貨膨脹訴諸工資和物價管制,或者採取其他高壓干預措施,但是一般來說,通貨膨脹需要經濟衰退來矯正,而這會傷害到每一個人。
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的經濟學家曾經指出,投資人在低通貨膨脹時期表現最好,而高通貨膨脹時期只有股票會上漲,可是漲得不多。在惡性通貨膨脹時期,每樣東西都會遭殃。
通貨膨脹的危險不可低估。雖然很難找到證據說低於5%的穩定通貨膨脹會造成很大的經濟傷害,但問題是隨著通貨膨脹上升,它會更難以預測。今年是5%,誰知道明年會是多少?
通膨的原因
關於通貨膨脹的成因,有兩個相互競爭的思想學派。聽各派擁護者的說法,就像聽創世論者和進化論者在爭辯生命的起源。貨幣學派將通貨膨脹的成因怪罪於貨幣供給(moneysupply),而新凱因斯學派則怪罪在過度消費和通貨膨脹心理結合。
貨幣學派:都是貨幣供給惹的禍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說:「不管在哪裡,通貨膨脹一直是一種貨幣現象。」這一派的經濟學稱作貨幣主義(Monetarism)。將通貨膨脹怪罪在太多的錢追逐太少的商品,直覺上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如果你將人們可以用來購買商品的錢增加一倍,但商品的數量不變,價格當然會漲為兩倍。
這個觀念的最基本形式沒有爭議,所有學派的經濟學家都會接受。舉個例子來說。在德國的戰俘營中,戰俘把香菸當作貨幣,用來計算麵包、襯衫和巧克力的價格。當紅十字會送來一堆香菸,突然之間每個人多了很多香菸可以用,這時每一樣東西的價格因此上漲。隨著香菸受潮、壞掉和被人抽掉,物價又逐漸下滑。
改變貨幣供給也有相同的效果。當政府以稅收或借款來支應支出時,錢來自納稅人和存款人,但如果它是以印鈔票的方式去支應支出,或者更精確地說,政府發行債券給中央銀行,那麼這些錢是憑空生出來的。由於多出來的錢追逐相同的商品和服務,物價便會上漲。在極端的情況下會造成惡性通貨膨脹,也就是每個月的商品價格上漲50%或更高。辛巴威在2008 年的物價大約每天漲一倍。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的經濟學家漢克(Steven Hanke) 估算, 這代表通貨膨脹年增率為8.97x1022%,也就是897 後面加20 個0。在惡性通貨膨脹期間,人民會設法盡可能少持有貨幣,他們一拿到貨幣就會趕緊把錢花掉,以免減損更多購買力,很多時候民眾會因此轉而持有外國貨幣。
另一個相反的極端是藉由固定貨幣供給來消除持續的通貨膨脹。一個世紀前的金本位制度(gold standard)就是這樣。
在這個制度之下,貨幣和銀行存款可以依一定的比率換成黃金,但是這無法保證物價穩定。在正常情況下,銀行如果要發行10 美元的貨幣,就必須存進他們持有相當於1 美元價值的黃金,並用它們借出10 美元的貸款。在信心很高的經濟榮景期間,它們可能發行12 美元的貨幣,使得貨幣供給和物價上升,但是人們最後還是要把黃金要回來 。為了贖回貨幣和存款,銀行將必須收回貸款,信用因此緊縮,物價下跌。1790年到1911 年美國採用金本位制度時,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交替出現,這段期間結束時的躉售物價(wholesale price)和一開始差不多。
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就算實施金本位制,貨幣供給還是會增加。為什麼?因為黃金供給可能會增加。舉例來說,當西班牙的征服者把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的財寶帶回歐洲,也開啟長達一個世紀之久的溫和通貨膨脹;另一種貨幣供給增加的情況是如果政府允許以黃金擔保更多的貨幣,例如羅馬的皇帝和中世紀的國王經常將鑄幣貶值,也就是減少它們的黃金或白銀成分,以籌錢打仗。1933 到1934 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允許黃金從每盎司20.67 美元漲為35 美元,貶值41%,成功結束通貨緊縮。
說到這裡,貨幣供給和通貨膨脹的關係一目了然。不過應用在現代經濟體時,貨幣學派在實務上幾乎一無用處,現在就來探討為何如此。
中央銀行並沒有控制全部的貨幣供給,只控制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明確的說,中央銀行只控制鈔票、硬幣,以及商業銀行存進來的準備金(reserves)。以美國為例,準備金是銀行業者存在聯準會的現金,用於同業間與財政部的資金結算,或是換成現金來補充銀行業者的自動提款機。
要了解貨幣供給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關係為何變模糊,不妨假設聯準會剛印好面額20 美元的鈔票共1 兆美元,然後分發給站在街角上的人。如果他們馬上跑回家,把錢藏在床墊底下,那麼會怎麼影響消費者支出和通貨膨脹?答案是什麼事都不會發生。貨幣要產生通貨膨脹,就必須把錢借出去或者花掉。銀行是在本身的資產負債表相當健全,而且有許多信用良好、想要借錢的顧客存在的情況下,才會把錢借出去。消費者是在對自己的工作和工資懷有信心的情況下才會花錢,這樣他們才會更常利用自動提款機、刷更多信用卡簽單金額、整修住家,以及購買跑得更快的車子。
貨幣學派宣稱貨幣供給增加會促使消費增加和通貨膨脹升高,事實上應該反過來說。消費者借來或者花掉的每一塊錢都會回到銀行體系,出現在其他某個人的活期或儲蓄存款帳戶或貨幣市場基金中,而這都是比較廣義的貨幣供給(稱作M1、M2 和M3)的一部分。
由於這個理由,聯準會並沒有設定貨幣供給目標。它通常只以控制準備金的方式確保銀行有足夠的現金裝滿自動提款機,以及控制短期利率。(我會在第11 章解釋它如何做到這一點,以及為何近年來在實務上有所改變。)因此,它對廣義的貨幣供給影響是間接的。聯準會如果調升利率,那麼消費會受到抑制,最後則是貨幣供給受到抑制。但如果經濟真的奄奄一息,沒有人想要貸款或者借錢的時候,聯準會可以將利率壓到接近零的地步,並大量印製鈔票,但這不一定會使廣義貨幣和放款成長。2008 年秋天到2011 年初就是這樣,聯準會將利率降到接近零的地步,並以貨幣和新銀行準備金的形式「印製」1.5 兆美元,可是銀行的總放款金額卻還是萎縮。
新凱因斯學派:產出缺口和通膨預期才是關鍵
因此不要一開始就太擔心貨幣供給。相對來說,新凱因斯學派的觀點比較切合實際的通貨膨脹畫面,以亞利桑納州(Arizona)斯科茨代爾(Scottsdale)的飯店為例,飯店的房間供給全年大致相同,但是一月平均氣溫是攝氏21 度的時候,房間需求遠高於平均氣溫是38 度的七月。由於一月的房間需求較高,房價也遠比七月高。
經濟大體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當所有的商品和服務供不應求時,也就是總需求大於潛在產出時,通貨膨脹會上升。當需求低於潛在產出時,通貨膨脹會下降。當失業率低於自然失業率時,勞工比較能夠爭取到加薪。紐西蘭的經濟學家菲力普(Alban William Phillips) 發現這個關係, 以菲力普曲線(Phillips Curve)顯示失業和通貨膨脹之間存在反向關係,這是新凱因斯學派通貨膨脹模型的核心。
飯店的住房率如果突然從80%上升為95%,飯店最後可能會增加房間,但一開始只會先調高房價。同樣的,如果住房率下降,飯店最後可能會關閉,但一開始會先降價。實際的國內生產毛額與潛在的國內生產毛額差距稱為產出缺口(output gap),你可以把產出缺口想成是整體經濟的空屋率。經濟衰退之後,通貨膨脹總是會下降,因為產出缺口很大,飯店和辦公大樓空無一人,工廠閒置,失業者隨處可見。
潛在產出和自然失業率一樣是難以捉摸的東西,不容易衡量。我們很容易知道飯店、工廠或發電廠正在全速運轉,但要如何知道法律事務所或網路交友服務正全速運轉?另外,潛在產能也會改變。1970 年代初,油價高漲導致許多舊廠房廢棄,這使得潛在產能降低。1990 年代末,企業發現它們可以利用電腦和網際網路,在雇用較少勞工的情況下提升產量。舉例來說,航空公司可以用網站取代訂位人員,反而使得潛在產能提高。
最後,潛在產能會受到實際經濟活動影響。1997 到2001年間,美國官方的長期潛在產能估計值往上修正12%,因為科技熱潮促進投資和創新,並且鼓舞許多人加入勞動力。2007到2009 年的經濟不振則造成相反的影響,使潛在產能的估計值降低5%。我們很難知道經濟需求何時超越產能,但是有一些蛛絲馬跡可以告訴我們實情。最肯定的跡象是企業用較高的工資來吸引合格的勞工。工資和福利給付佔全部生產成本的55%,如果這個數字持續上揚,最後一定會轉嫁到物價上。如果工資沒有上漲,就不會有工資和物價相互推升的情形發生。
一個經濟體的產出缺口如果很大,經濟可以迅速成長,幾乎不會遭受通貨膨脹的威脅,這就像空蕩蕩的飯店不會只因為幾位房客入住就提高房價一樣。但是一旦產出缺口消失,經濟就只能隨著勞動力和生產力而成長。就美國而言,這表示經濟成長率介於2.25%和2.75%之間。
聽起來或許相當奇怪,但是通貨膨脹也大大受到人們的預期影響。假設雇主和工會坐下來商議新的勞動契約,如果雙方一致相信通貨膨脹將達到2%,他們就會很快同意調高2%的生活費用,而且企業會計劃調升商品售價,來含括這方面的成本。如果每一家公司和勞工都做相同的事,通貨膨脹就會落在2%。因此,預期的通貨膨脹可能自我實現。
預期如果迅速改變,通貨膨脹就會變動得更快。如果油價飆漲,突然使生活費升高,企業和勞工就會很快調升工資和商品售價作為補償,於是工資和物價相互推升的漲勢就會展開,這表示在菲力普曲線中,通貨膨脹和失業的反向關係只是暫時的。此外,刺激經濟讓需求超越潛在產出雖然可以短暫壓低失業率,但隨著通貨膨脹上揚,勞工要求的工資也會升高,這會讓失業率回升到原來的水準。
另一方面,如果人們習慣每年有2%的通貨膨脹,那他們可能會忍受油價大漲,而不會預期工資自動跟進。如果預期通貨膨脹會保持穩定,即使經濟需求高於或低於潛在產能,通貨膨脹也會保持穩定。〈本文選自第5章,曾琳之 整理〉
作者:葉偉平
加拿大渥太華的卡爾頓大學(CarletonUniversity)經濟學與新聞學學士,《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駐華盛頓特區的美國經濟版編輯。投入金融與經濟新聞工作20年,曾任職美國《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加拿大《金融郵報》(Financial Post)與《環球郵報》(Globe and Mail)。經常受邀至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美國公共電視網(PBS)、MSNBC、CNBC等電視台與廣播電台。現居美國馬里蘭州的貝塞斯達(Bethesda)。
出版:天下雜誌
書名:經濟成長,為什麼我的荷包都沒漲:15個影響生活、工作的財經觀念
目錄:
推薦序 穆罕默德‧艾爾-艾里安(Mohamed El-Erian)
前言
第一章 經濟成長的祕密
第二章 經濟高空彈跳
第三章 飛行監視器
第四章 就業、失業與薪資
第五章 火與冰
第六章 不管我們是否準備好,全球化都來了
第七章 全球是一台自動提款機
第八章 經濟自由的代價
第九章 總統的人馬
第十章 錢起於這裡
第十一章 華盛頓大道的白煙
第十二章 當世界需要消防員
第十三章 經濟中的大象第
十四章 優良債務和不良債務
第十五章 令人既愛又恨謝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