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產銷失調》單打獨鬥讓甜柿大王夢碎 台灣神農之子:不只要會種 還得要會賣!

產銷失調》單打獨鬥讓甜柿大王夢碎 台灣神農之子:不只要會種 還得要會賣!

呂國禎

美食旅遊

攝影/林育緯

923期

2014-08-28 15:50

「神農之子」到中國圓甜柿大王夢想,卻發現中國市場大不同, 第一年投入人民幣九十萬元,只回收人民幣三萬元。原來到中國創業務農,不是想像中的容易。

相當於八.六個台灣大的農業創業園區讓台灣農民創業,到底台灣農民的發展如何?《今周刊》獨家從廈門深入福建山區,抵達兩岸第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業園,見到了來自台灣的大學生、神農獎得主之子──匯豐生態農場總經理詹明潤。

詹明潤,是目前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台灣農民之一,被中國官方作為台灣年輕人到中國務農的最佳宣傳樣板,從報紙、央視到中國的網路媒體,都能看到神農之子詹明潤的高山台灣甜柿傳奇。還因為他的父親詹德光曾改良果樹成功,詹明潤說:「從小就看到神農獎擺在客廳!」因此又被中國媒體封為「神農之子」。

 

詹明潤

▲車上貼著施肥管理流程,詹明潤隨時提醒自己應該做好的事情。


夢想 / 十倍大的地 賣一百萬顆甜柿應該不難

 

當我們抵達莆田仙遊,卻赫然發現,詹明潤實際的狀況與中國宣傳的完全不一樣。我們看到了一個陷入苦戰的台灣年輕人,農場投入遠勝收入,詹明潤每年都在砍甜柿樹,降低營運成本,同時轉型改種櫻花樹,希望能夠撐過入不敷出的困境。「苦啊,真的和台灣不一樣,台灣年輕人要來中國務農,千萬得想清楚才來!」詹明潤說。

二○○七年,詹明潤是以受雇身分到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匯豐生態農場本來是來自台中的機械業陳姓老闆投資建設,想找一個懂得果樹栽培的專家,於是找上了一樣來自台中東勢的詹明潤。

詹明潤的家族,在東勢以種植果樹為主,曾經種過桶柑、高接梨、甜柿,又曾經參加過中興大學的培訓班,種柿子對詹明潤來說,是駕輕就熟的工作,「如果留在台灣,那些土地根本不夠用,找不到中國那麼寬廣的土地。」詹明潤看到了一個大好機會,變成了第一批到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業園的台灣年輕人。

匯豐生態農場陳姓老闆對於農業不擅長,○九年決定將農場轉讓給詹明潤,於是詹明潤和他的鄰居兼好友管逸緯一起接下農場。

第一個收穫的年度,詹明潤望著九千多棵甜柿樹,樹上包了三十萬個白色袋子,滿山遍野都是白茫茫一片,「這裡是老家三十畝地的十倍大,十多億人口,土地與市場都太大了,柿子大王的夢想在心中萌芽了!」詹明潤心想,以他的技術,第二年同樣數量的甜柿樹,產果量還能加倍、接著第三年再加倍,一百萬顆甜柿絕對不難!

他和管逸緯開車從福建到上海,開了十多個小時,打開甜柿的上海市場通路,包一輛貨櫃車裝了三百箱,這是福建產的台灣甜柿首次遠征上海,每箱裡有三盒甜柿禮盒,一盒賣人民幣九十元,價格毫不遜色比起台灣。


幻滅 / 產銷出問題 種出滿山的柿子卻賣不掉


結果,上海的經銷商不願用買斷的方式,只能代賣,賣出多少才算錢,送去上海三百箱,兩周後對方一通電話過來,「甜柿只賣出一一○箱,剩下一九○箱要叫貨櫃車拉回福建莆田!」詹明潤估算了運費與路程時間,這一九○箱運回福建恐怕就爛掉了,還要多出一筆運費,只好請對方處理掉,當然這三百箱最後只能收一一○箱的錢。

這一年,詹明潤與管逸緯浩浩蕩蕩出擊,投入的成本超過人民幣九十萬元,最後只收回人民幣三萬元,讓詹明潤柿子大王的夢想清醒了,詹明潤才發現中國市場和他想的不一樣,「老家的柿子,還沒採收就有人訂購了,剩下再到果菜市場拍賣,一下子就賣出去了。」這裡要自己跑通路、跑市場,會種甜柿也要懂得怎麼賣甜柿。

 

詹明潤

▲海拔700公尺高的山上,詹明潤是中國政府招商樣板,還掛上重點保護企業,但經營仍舊辛苦。(攝影/林育緯)


每次從仙遊縣城到匯豐生態農場要近一個小時的路程,詹明潤的農場海拔七百多公尺,冬天溫度是攝氏零下六度,冷到水管都會因為結冰而爆掉,必須不斷的加熱水;每到採收季,附近的野生山豬看到滿山遍野的白袋子就知道柿子成熟了,山豬不只吃掉了柿子還折斷樹枝,驅趕山豬又成了另一個要學的本領。

土地大、人工成本雖然比台灣低,但環境卻比台灣惡劣,補給也都要靠台灣,例如包甜柿的袋子還是要台灣進口,甚至修剪樹枝的剪刀也是台灣來的。

第二年,詹明潤不得不忍痛,九千多棵的柿子樹,砍掉了三千棵,剩下六千棵。一棵甜柿從嫁接到能夠生產,最少要五年,好不容易可以生柿子的果樹就這樣砍掉,豈不是非常可惜?原來,整個農場不能讓任何一棵柿子樹生病,只要一棵生病就可能會蔓延全農場,因此每一棵都要請工人定期修剪、施肥,固定時間噴灑農藥,一點都不能疏忽。而這些都要人工與成本,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詹明潤只好選擇砍掉果樹,降低整個農場的固定開銷。

然而第二年情況卻未見好轉,詹明潤不敢再打上海市場,改守福建省莆田市當地市場,把自己生產的台灣甜柿擺進莆田當地的高檔水果經銷店,卻發生了另一個狀況。一樣在當地投資的台商,竟然跟著詹明潤的腳步,只要看到有匯豐農場台灣甜柿的箱子擺在哪裡,就搶著進駐,還往下開價,詹明潤賣多少,他就便宜五塊錢、甚至十塊錢。一樣都是種台灣甜柿,變成了自己人打自己人的狀況。

同是種甜柿的台商說,「到仙遊台灣農民創業園的台商,嚴格說來只有詹明潤是農家出身,其餘都不是農家背景,其中有房地產商人、開工廠的、做生意的,邏輯完全不同,甚至把鴻海那套生意模式搬到農業來用。」意即先用低價搶單把生意全拿過來,接著衝量擠壓利潤。

我們陪著詹明潤上山,經過仙遊書峰鄉,這個地方種了兩萬畝枇杷,當地中國農場聯合起來統一銷售,產量大又有價格影響力,變成中國枇杷的故鄉與產地,每年產季是外地買家雇車來書峰拉枇杷,「如果台商能夠團結起來,根本沒有甜柿產銷的問題!」詹明潤說。


轉型/ 砍甜柿樹 改種櫻花樹轉型觀光農場

 

但理想終歸理想很難實現,一樣在仙遊種甜柿的翟光農場執行長王越民說,要團結起來很困難,每個人將甜柿賣到哪裡都當成自己的祕密,怎麼可能拿出來分享?

於是詹明潤只好繼續砍樹,從九千棵變成三千棵,接著一千五百棵,甚至打算和老家一樣多就好,大農場大市場的夢消失了,希望把每年固定成本開銷壓到人民幣二十萬元以內,對於年輕人來說,每年不斷的投入卻沒有收益,甜柿大王的夢想變成了詹明潤沉重的負擔。至於他的好友管逸緯,早已離開仙遊縣,並且拋棄了創業夢變成了打工仔,到中國任職,已經歷了四個當地農場,專門替這些中國當地企業引進台灣品種與技術。

匯豐農場除了甜柿,現在也加種櫻花樹與種苗,詹明潤一邊修剪櫻花樹一邊說,櫻花固定成本投入低,憑他的技術,可以在山上種出各種不同品種的櫻花,到時候滿山遍野開滿櫻花,會是全福建最浪漫的一座山,他也不必再擔憂甜柿產銷的問題,轉型成為觀光休閒農場,收門票、賣櫻花苗,讓他的中國農業創業夢能夠持續下去。

 

詹明潤

(攝影/林育緯)


詹明潤

出生:1979年
現職:匯豐生態農場總經理
經歷:神農獎得主之子、肥料推銷員
學歷:中興大學植物病理與肥料管理培訓班

莆田仙遊台灣農民創業園

面積:154萬畝(約10萬公頃)
定位:台灣甜柿示範基地
特色:中國第一個兩岸大學生創業園,招攬兩岸大學生前來從事農業
現況:18家台灣甜柿農場投資進駐

 

根據本刊委託《台灣經濟新報》的統計調查顯示,今年在「市值成長率排名前一百大」的兩岸三地企業當中,與餐飲、觀光、娛樂與民生消費等「內需」相關的中國企業,就有19家,數量遠多於去年的11家;另外,在「淨利成長率前一百大」當中,進榜的中國內需相關企業則有18家,相比去年8家多出了一倍有餘。

 

不過,若進一步檢視會發現,雖然多數進榜的中國內需企業在市值、營收與獲利方面皆有不錯表現,但這樣的好表現,很大程度是奠定在去年中國經濟相對較低的「基期」之上。白話文來說,就是去年中國經濟「表現太差」。

 

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季調後規模

▲點擊圖片放大

 

經濟解封

動能呈現M型化分布,高端奢侈品消費暢旺,但許多面對大眾的百貨商場人流仍偏冷清。(圖/Getty)

 

復甦底氣不足

買LV大排長龍   中級商場卻沒什麼人

 

以這次市值成長排名第41名的中國知名手機電商平台拼多多為例,儘管其市值相較去年成長了111%,淨利也大幅成長了275%,但若觀察反映公司「未來成長潛力」的股價表現,拼多多今年高點來到104美元,大約僅回到2021年中的水位。

 

「恢復還是偏弱。」曾在疫情爆發初期精準預估中國經濟走勢、現任海通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的梁中華,在近日報告中指出,雖然中國第一季度的消費確有顯著反彈,但增速僅回到了2021年的狀態,與疫情前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換句話說,在梁中華看來,中國消費顯然是復甦了,但復甦的「底氣」並不足夠。這是中國經濟「復甦之年」的一大挑戰。

 

對此,在上海工作多年的雲芳亦深有感觸,她觀察,疫情讓中國財富M型化問題進一步加劇,導致目前中國的消費動能呈現兩極化的分布。

 

「我聽到很多大老闆在疫情期間是更有錢了。」至於一般人,雲芳感嘆,他們一是工作比往年更難找,二是即使找到工作,也面臨企業端的「降本增效」壓力,「開出的職缺往往都包山包海(意味什麼都要會),然後才給那麼一點錢。」

 

反映在消費上,另一位在上海多年的台商觀察,「在商場排隊買LV(路易威登)的是很多,但很多中級商場,就沒什麼人。」

 

昆山

 

昆山

 

昆山

(圖/攝影組)

 

通縮訊號出現

民眾收入成長預期轉弱   消費呈現分化   

 

另一方面,與「內需成長」相悖離的是,根據近期中國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與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數據顯示,三月CPI相較去年同期僅成長0.7%,相較前1個月更是下降了0.3%;至於PPI,則是相較去年同期下降了2.5%,已連續6個月為負值。不少人士憂慮,這是否代表中國經濟即將邁入長期「通縮」?

 

對此,多數經濟專家認為,中國經濟「罪不至此」,CPI的弱勢應只是反映大宗商品價格回落的短期現象,但陶冬提醒,會出現通縮訊號,終究代表了市場「預期」的改變。

 

陶冬觀察,當前中國的消費復甦和民眾的「收入預期」之間,明顯存在矛盾,這也可從當前中國消費分化的趨勢看出端倪。他舉例,「餐食、旅遊、會展的火爆,和大宗耐用品消費的低迷形成強烈對照。」據他觀察,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雖然今年來有所成長,但民眾對收入的「成長預期」,至今並不理想。

 

「預期」轉弱又會如何?陶冬警告,這恐怕會形成一股壓抑物價成長的「向下螺旋」,「企業對盈利的預期下降,投資就少了;消費者對收入的預期下降,消費就少了。」他解釋,按照過往經驗,通縮是一種自我生成、相互傳染、不斷升級的情緒,「通縮心態一旦形成,糾正會很難。」換言之,要從目前反彈性的復甦,走向更廣泛、可持續的成長,勢必得改善民眾對收入增長的預期。

 

然而,要改善收入預期,除了要穩住與中國民眾財富高度攸關的房市之外,另一個關鍵,即是企業要能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這,進一步帶出中國經濟在「復甦之年」的另一個挑戰:如何重振民營企業的投資信心?

 

時間先回到4月中,當時,中國海關總署公布3月份出口統計,以美元計價的出口額年增14.8%,遠高於市場預期的衰退7%,超強的出口表現,跌破不少專家眼鏡;在3月逆襲下,中國第一季出口繳出年增0.5%的成績,遠勝台灣、韓國同期的雙位數下跌。

 

對於這份亮眼數據,陶冬卻語帶保留指出,相關數據和中國各地港口所傳出的反饋之間,並不匹配,「我需要在美、歐的進口數據公布後,進一步尋找佐證。」另有專家解讀,出口超預期成長,或因去年12月至今年1月疫情爆發,耗盡了廠商的庫存,現在恢復生產,要追趕完成之前積壓的訂單所致。

 

對數據打問號的不止陶冬,各方都在尋求解答。「出口可能處於盲人摸象的狀態。」中國東吳證券在報告中如此寫到,該券商回頭反看去年中國各地方政府數據,提出的可能答案是「中西部內陸城市出口加速」,而這又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需求有關;但無論如何,「只要成熟國家的經濟週期尚未見底,中國出口的反彈都是不穩的。」報告如此強調。

 

出口顯露疲態

昆山台商:多數工廠不招人,甚至裁員

 

確實,當場景來到中國電子製造業的重鎮江蘇省昆山市,與亮麗出口數據形成對照的,是另一番光景。

 

在台商西進中國的巔峰時期,在這個距離上海約50公里遠、有「小台北」稱號的城市,一度聚集了逾十萬名台商,鼎盛期間,據說昆山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家台資企業,是台商在中國投資最密集的地區。昆山的景氣榮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就宛如中國製造與外貿出口的晴雨表。

 

這個晴雨表,如今透出了什麼關於中國經濟的訊息?

 

4月底,本刊特派記者實地走訪昆山,來到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部的人力資源招聘市場,據一位在地台商回憶,過去每逢周三和周六,招聘市場往往人滿為患,擠滿了想要找工作的外地勞工,還有急著搶人的企業代表攤位。

 

但如今,映入眼簾的景象,是閉鎖的大門,人員只能從側門進出。進入之後,曾經人聲鼎沸的入場處一片空蕩,走進大樓內部的主招聘場區,本刊發現僅有零星4、5家的企業在招聘。在另一端的零時工招聘區域也是類似景況,僅有孤零零的電子牆上,在富士康的招聘欄位,映出幾個斗大的紅字:打卡7天補貼8百元。

 

談及招聘市場的蕭條,從事汽車零組件的昆山台商文宏(化名)向本刊指出,原因很簡單:因為廠商都落跑了。他回憶,去年四月上海封城之後,客戶訂單都往外跑,很多大公司往其他地方移動,台廠也都跟進外移。

 

文宏苦笑說,中國媒體報導,以前昆山工廠招兩百人,現在只招20人,這或許都還是經過「美化」的樂觀情況,「實情是,多數工廠現在是根本不招人,甚至還在裁員。」他以自家工廠為例,「從去年第四季到今年第一季,我們人力大概減了20%到25%。」

 

另一位近日拜訪蘇州的台商則觀察到,對比高峰時期,蘇州當地台商估計已有三分之一離開,而剩下三分之二、因為種種因素「難以離開」的,儘管工廠還在,產能大多已轉移出去。

 

供應鏈外移,企業不願招人,甚至裁員,就業市場的寒冬,也相當程度反映在居高不下的中國青年失業率上。

 

李強經濟學

 

就業市場寒冬

青年失業率逾19%  勞動生產力堪憂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中國16至24歲的青年失業率在3月份高達19.6%,持續在去年7月創下的19.9%史上高位區間徘徊。回顧過去幾個月,在知乎等中國指標論壇與社群媒體上,充滿了許多哀嘆「畢業即失業」的「抱團文」,其間更不乏有批評中國官方政策失當的聲音。

 

對此,熟稔兩岸政經發展的台灣經濟研究院六所所長吳孟道觀察,如果青年失業率遲遲壓不下來,中國勞動生產力勢必受到衝擊,這在當前中國人口紅利消失,老年人口持續增加的背景下,「未來中國經濟恐怕出現大問題。」

 

這也是為何,新任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自今年3月上任後,立刻積極喊話並推出相關政策,試圖穩住民營企業與外資的信心。例如,在3月14日新一屆國務院第一次常務會議上,李強表示,「要平等對待各類所有制企業,依法保護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各類經營主體公平競爭。」又例如,在3月17日新一屆國務院全體會議上,李強則說,「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

 

對此,地方政府也積極響應,像是海南省政府在3月底就發布了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26條措施,其中強調「對民營企業家涉案人員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訴的不訴、能不判實刑的不判實刑。」

 

幾天後,上海也發布了針對穩外資、外貿的41項措施,包括圍繞財稅、金融、人員往來、進出口等方面提出支持或便利化舉措,推動外資項目落地等。

 

「看起來,他(李強)對中國現階段面對的挑戰,是有深刻理解的。」論及這位被習近平一手提拔、過去缺乏中央歷練的「跳級總理」上任至今表現,經濟學人智庫(EIU)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蘇月向本刊表示。

 

蘇月觀察,李強上任以後體現了比較務實的工作方式,她舉例,最近的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他強調要幫助企業穩出口訂單,並延續實施國家助學貸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償還政策,都可看出他清楚意識到,出口放緩和青年失業率問題,是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兩大困境。

 

然而,在面對中國中長期的經濟結構性問題上,蘇月坦言,現階段尚未看到新政府有比較明確的舉措,「預計今年年底的中共三中全會召開後,才會有更清晰的政策方向。」

 

中國全國房市各期間銷售年增率

 

國安異軍突起

官方喊備戰  軍工、半導體、航太猛進

 

此外,蘇月補充,短期經濟挑戰只是中國政策考量的其中一環,中國的政策制定還會考慮其他因素,「例如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的長期發展和安全議題。」

 

確實,綜觀今年以來中共的不少人事布局與政策,都帶有相當濃厚的軍工色彩,例如不少分析人士留意到,在兩會後新就任的四位副總理中,就有兩位具國安背景,如此景況為二十年來首見;又例如,中國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圍繞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邊鬥爭、邊備戰、邊建設」,「全面加強練兵備戰」,以及今年中國國防預算增速創下近四年新高等。

 

事實上,中國官方政策往「國安」的轉向,也相當程度反映在此次《今周刊》一千大的排行榜中。本刊梳理發現,今年擠進一千大排行的中國企業當中,軍工、半導體、航太等與國安相關的企業,共有78家,遠高於去年的60家;在市值排名進步部分,此次進榜的國安相關企業,家數達到55家,亦高於去年的41家,除此之外,不少進榜企業皆有「國資」背景。

 

以今年市值成長率排名第八的中航電測為例,其為中國央企航空工業集團的下屬企業,主營軍民用智能測量和控制產品;另外,像淨利成長排名61的北方華創,是由北京電控聯合七星集團、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微電子所和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共同出資設立,主要業務涵蓋半導體設備與精密零組件等。這也帶出了中國復甦之年的第三個經濟挑戰,亦即難以阻擋的「國進民退」浪潮。

 

事實上,不僅軍工產業高唱「國家至上」,在貢獻中國經濟約兩成五的房地產業,亦可看到類似情況。對此,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即在日前指出,之前中國的房地產行業是國企比率小於二○%,民企大於八○%,但他留意到,愈來愈多地方國企,例如城投公司,開始直接參與房市開發。陸挺預期,在這一輪房市洗牌之後,「房地產行業國企、民企比率會發生很大逆轉。」

 

除了軍工與國安的異軍突起之外,近年成長迅猛的電動車與新能源產業,去年表現也更進一步。

 

綜觀此次一千大排行榜中,進榜的中國新能源企業多達101家,比去年多出27家;營收成長率前一百大中,新能源企業即占了44家,可謂今年榜單中表現最亮眼的產業。

 

「中國的汽車市場正來到一個十字路口。」回顧剛結束的上海車展,國際媒體一面倒的盛讚中國電動車的發展,陶冬在受訪時,亦坦言受到了不小「震撼」。

 

陶冬感嘆,在這次車展中,無論是整車還是零件,傳統汽車的蕭條表現得一覽無遺,「上百年的技術儲備和製作經驗,被電動汽車的體驗和成本擊垮了。」相較之下,他認為,這三年中國的電動車在激烈競爭中迅速成長,「在不同檔次的市場都展現出很強的競爭力。」

 

實地走訪上海車展的雲芳,亦向本刊分享,指此次車展的亮點之一,是比亞迪旗下高端品牌「仰望」所推出、售價高達109.8萬人民幣的U8純電休旅車。「幾乎所有(參展)的人都被吸過去了!」雲芳表示,過去談到比亞迪,想到的可能是滴滴打車,也就是比較偏向中低端的品牌形象,與歐美豪華車企仍有一段距離,「但在車展過後,這樣的印象基本已被打破。」

 

中國汽車業通過電動車實現了一場逆襲,一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中國)國產電動車產業鏈已經成形。」陶冬評論。

 

不過,中長期願景看似美好,但展望今年,中國新能源產業恐須先面對產業景氣大幅回落的「骨感現實」。其中一個「骨感現實」,是碳酸鋰價格的暴跌。

 

過去兩年,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熱銷,對電池材料的大量需求,讓碳酸鋰價格暴漲逾十一倍。從去年第四季開始,新能源汽車銷量成長放緩,相關產業鏈價格集體回落,碳酸鋰價格更是跌得一馬當先。過去幾個月裡,碳酸鋰的價格從最高接近每噸六十萬人民幣,直線滑落至不到二十萬人民幣。

 

中國軍工、半導體企業進榜一千大概況

 

中國電動車

分析認為,近三年中國電動車的綜合實力,已可與歐美龍頭車廠比肩。圖為比亞迪於上海車展亮相的電動休旅車U8。(圖/Getty

 

新興產業逆風

碳酸鋰價格暴跌  新能源車秩序恐重整

 

碳酸鋰價格的暴跌,意外牽扯出中國電動車電池龍頭寧德時代「讓利失敗」的窘境插曲。原來,今年2月,寧德時代推出了「鋰礦返利」計畫,擬透過讓利給下游,藉此鎖定車商的長期訂單,具體作法是,車商部分電池採購以每噸20萬人民幣的碳酸鋰價格計算,剩餘部分則按照市價計算。

 

「寧王」提出上述計畫時,碳酸鋰價格還在每噸四十四萬人民幣,車商可透過參與讓利計畫降低成本,但不到兩個月內,價格就跌破寧德時代的讓利標準。

 

上游價格大幅回落,直覺上有利於中下游企業的獲利改善,對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長期發展而言,應是利多消息才對。但業界普遍認為,碳酸鋰價格崩落的背後,其實隱含了中國新能源車產業鏈面對未來的未知與徬徨。

 

「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於2022年12月31日終止,之後上牌的車輛不再給予補貼。」前年年底,一份由中國財政部、工信部等共同聯名的公告,宣布此前實施13年的「國補」政策,確定於2023年退場。所謂「國補」,即指政府對消費者提供購置新能源車的補貼政策。

 

趕在國補退場前的最後一年,中國新能源車狂催銷量,去年全年賣出近689萬輛,年增93%,龍頭比亞迪更賣出了187萬輛,年增152%。但時序進入2023年1月,比亞迪單月銷量立刻較前月驟減近36%。

 

碳酸鋰的行情,多少反映了業界對中國新能源車未來需求的預期,在國補退場後,各方認為中國相關業者自此進入「以價換量」的新階段;換言之,整個產業的秩序恐將重新調整。一位中國新能源產業人士評論,中下游業者現在的想法多半「以不變應萬變」,「因為,沒人知道谷底在哪。」

 

新能源產業對前景的「迷惘」,就宛如當前中國經濟的一面縮影。

 

迷惘,因為消費復甦的「底氣不足」;迷惘,因為供應鏈的持續遷移;迷惘,因為「國進民退」的產業趨勢難擋。這,就是復甦之年的新中國。

 

當傳統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與出口已顯疲態,新興產業又遇逆風,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跳級總理」李強,能否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充分授權下,走出經濟新局?一切的一切,留待時間給出答案。

延伸閱讀
神農獎得主陳映延: 盼兩岸談妥檢疫條件  像日本一樣清楚
神農獎得主陳映延: 盼兩岸談妥檢疫條件 像日本一樣清楚

2021-03-03

站上舞台》估值超越五億元  「台灣神農」走向世界 食安問題喚醒生意頭腦 擺攤仔變董事長  推無毒農業
站上舞台》估值超越五億元 「台灣神農」走向世界 食安問題喚醒生意頭腦 擺攤仔變董事長 推無毒農業

2017-06-15

他的一句話  讓安麗斥資八億在中國填土整地 現代神農氏  打造全球首座中草藥中心
他的一句話 讓安麗斥資八億在中國填土整地 現代神農氏 打造全球首座中草藥中心

2016-05-12

學者建言》別怕台灣神農、新品種外移 勇敢開放 正面迎戰中國農產品競爭
學者建言》別怕台灣神農、新品種外移 勇敢開放 正面迎戰中國農產品競爭

2014-08-28

讓豪氣郭台銘虛心受教的現代神農
讓豪氣郭台銘虛心受教的現代神農

20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