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衡量運動贊助的投資報酬率,進而調整贊助的組合,以達到最佳的配置,是企業必修的功課。
而近年來,台灣廠商也開始重視運動贊助的投資,例如,捷安特贊助國際越野單車比賽,並贊助自由車隊參加「環法自由車賽」;宏碁(Acer)贊助一○年溫哥華冬季奧運、一二年倫敦夏季奧運電腦設備、一級方程式(F1)賽車等。
然而,贊助大型運動賽事和運動明星所費不貲,而且其成效並非一蹴可幾,因此,如何衡量運動贊助的投資報酬率,進而調整贊助的組合,以達到最佳的配置,是企業必修的功課。首先,要管理有效的贊助經費,企業必須有明確的贊助策略,包括清晰的整體目標、明確的目標顧客群,以及贊助所要支持的顧客購買階段(也就是認知、考慮、購買和忠誠);其次,企業可以運用下列指標來衡量贊助的成效。
第一是接觸成本,接觸指的是顧客親身暴露在贊助標的之人數,尤其是目標族群的人數。而成本則是包括權利金、廣告及推廣費用。企業有必要定期檢視各贊助標的之每人接觸成本,對於成本過高或是未能接觸目標顧客的贊助項目,就可進行調整。
第二是每一元花費的銷售或毛利,要直接連結贊助和銷售並不容易,但或許可以借助大數據的資料分析,或是將贊助花費先和未提示認知、考慮意願、購買可能性等指標連結,接著再與銷售資料連結。
第三是間接利益,贊助有可能刺激非直接的銷售收入,例如招待重要的客戶參與贊助的運動賽事,有可能維繫長久的業務關係。第四是長期的品牌印象,由於品牌的優勢可能貢獻了六至八成的銷售收入,因此有必要分析贊助是否強化了企業的品牌或是屬性。
最後,廠商往往花了大筆贊助費用,卻忽略了周邊推廣活動的投資,而喪失了擴大贊助對銷售或知名度提升的機會。根據專家的說法,花一塊錢取得贊助的資格之後,還要花五塊錢來打廣告、進行推廣活動,或是設計贈品,才能發揮贊助的最大效果。
贊助已是行銷策略不可忽視的一環,尤其是像世界盃足球賽等如此昂貴的大型國際運動贊助,企業更有必要定時、系統性地分析贊助是否達成預設的目標,以便調整贊助的組合,達到贊助的最高成果!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