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產業結構調整後出走,台商逐水草而居,三十年過去了,我國對外投資主要地區仍在東南亞等技術密集的國家。這到底是為什麼?台灣能夠在越南反華的燒殺擄掠中,趁勢轉骨嗎?
「越南這次的事件,是給整個台灣一個反思的機會。因為,這絕對不是單一事件那麼單純。」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所長楊家彥語重心長地說。他分析,越南暴動有政治和經濟兩個層面。「越南的仇華事件,一方面是中國、美國兩個大國在東南亞勢力的反動。隨著兩大強權決心在亞洲擴張勢力,這類的事件一定會一再重演。」楊家彥分析。
楊家彥指出,以成本分析,越南的暴動也反映當地的勞工意識抬頭,乃是外資在當地長期壓低薪資及生產成本的反作用。這代表,逐成本而居,為台商帶來的競爭優勢已經越來越少,建立在低廉勞力的利基,在未來只會消失殆盡。「所以,台灣產業應該怎麼走?我們應當趁這個機會好好檢討。」
不升級 台商還是愛廉價勞工
不升級 台商還是愛廉價勞工
越南台商的歷史因素,可以追溯到台灣產業在八○年代出走時開始形成。楊家彥分析:「當時因為新台幣大幅升值,並且開放中國投資,讓台灣的紡織、石化等工業外移。」因此,當時出去的企業,主要瞄準的都是成本低的國家。
「但是三十年過去,台灣的對外投資結構並沒有改變。」楊家彥說。打開台灣在全球的投資地圖,會發現除了中國,在東南亞等低成本國家,仍是台灣的投資聖地。「我們的對外投資國,永遠都是薪資相對落後的國家為主,」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也指出:「這代表企業對外投資的目的,都是取得廉價產能。」從中國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台灣走的都是同一條老路:勞力密集。
反觀韓國,主要對外投資國已經移往歐、美等市場,取得的是技術、品牌,這都有助於提升產業的附加價值。台灣在八○年代進入中國,而隨著現在中國工資成本狂飆,越南,成了我們最大投資國。過去十年,台灣投資越南就占了兩百億美元,遠遠超過我們在歐、美、日本的直接投資。
越南事件是否能成為台商升級轉型的契機,有待時間證明。(攝影/陳俊銘)
搶低價 永遠有人比你更凶更快
搶低價 永遠有人比你更凶更快
不過,就連越南的勞動力成本也在上漲、勞工意識也正在抬頭,台商又該怎麼辦?水往低處流,台商協會講師劉芬進就表示:「如果台商在越南過得不好,他們很快會撤離,畢竟還有印尼、柬埔寨、寮國、孟加拉、非洲等廉價勞動力國家。」
低成本不是台灣的優勢,這樣逐水草而居的競爭只會更激烈。中國這個過去的世界工廠,在低成本國家攻城掠地的速度比台灣更凶、更快。越南現在工資約為中國的三分之一,但中國在越南並未大量投資,投資金額只在越南的外國投資排名第九,是台灣的十分之一。為什麼?因為中國早就瞄準比越南更便宜的非洲。
五月十日,就在越南排華暴動前夕,中國最大的女鞋華堅集團就宣布,將投資二十億美元在衣索比亞設鞋廠。中國企業跳過越南,因為那裡工資是中國的三分之一,但是非洲是四分之一!中國總理李克強五月訪非洲時,更承諾對非洲的直接投資將在二○二○年達到一千億美元。
沒誘因 產業轉型成效不彰
沒誘因 產業轉型成效不彰
「中國的策略很明顯,他們不只是以低成本為目標,還有市場導向。」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林建山分析。「中國近年在中亞、歐洲和非洲投資很多,這是因為他們瞄準歐洲市場,直接從生產地進到最終市場。」因此,「台灣政府也應該拿出整體投資策略,不要再只是以成本為考量,逐水草而居。」林建山說。「更重要的,是要讓產業升級、轉型,不要再抓著低廉成本的環境才能存活!」
但是台灣產業為什麼三十年來,還是沒有升級?「因為台灣的環境太安穩,企業轉型的誘因不夠。」林建山直說。他所謂的安穩,就是指台灣穩定的新台幣匯率。每次看到新台幣匯率升,就會有企業大老在記者媒體前吐苦水,要央行總裁彭淮南為廣大出口產業著想,維持低新台幣匯率。
「這讓台灣有一個慣性思考:新台幣就是要便宜,否則台灣就沒有競爭力。」一家以出口為主的中小企業老闆坦言:「企業轉型,很多時候是逼不得已。安安穩穩的誰要冒那個險?」雖然中央銀行讓新台幣穩定,能夠讓出口產業喘口氣,但也等於讓本質不好的企業茍且偷生。
「企業習慣這種低波動的環境,自然很難思變。一旦薪資上漲,企業只好出走,就只能去中國、去越南。」這家企業主說。政府又沒有有效為製造業升級提供協助,或是給予政策方向,對外投資只為了取得廉價產能。台灣才會花了三十年,製造業走不出代工、殺單價、搶訂單的格局。
「用最低成本、最低價值,打低端市場,這真的是台灣要的嗎?」林建山質疑:「如果不是,政府為什麼不斷保護低毛利、低單價的製造業呢?應協助業者分攤風險,取得品牌、通路或技術。」林建山說。
二代接班 年輕一代不走老路
二代接班 年輕一代不走老路
「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產品。」工業技術研究院組長黃光華說。過去十幾年,黃光華專門幫台商輔導及升級,看過無數台商在轉型與故步自封中浮沉。他指出,現在其實正是台灣轉型的最好時機。
「當初很多出去的台商,現在因為新興國家薪資上漲,所以有很大壓力。」重要的是,「二十幾年了,很多中小企業現在準備二代接班。」黃光華說。「年輕一代的接班,很多都不想走老路。轉型需求其實很大!」
而另一方面,以低成本為生產基地的主要考量,遭到的挑戰不只是像越南這樣的投資環境風險,來自市場的壓力,也逐漸讓許多台商思考轉型。「隨著歐盟和美國等先進國家的『綠色產業鏈』規定越來越嚴謹,產品的環保標準也越來越重要。」黃光華指出。
「像很多在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這種比較落後環境生產的,因為製程、水、電等環保管制不嚴,碳足跡(一步一步記錄製造產品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或是有害物質未達標準,不合歐盟法規,恐怕進不了歐洲市場,現在非常緊張。」
「當然有很多其實只想要就地升級,還是想守成,這種自然就不可能⋯⋯」但是「如果企業主有破釜沉舟的決心,這就是引進自動化的好時機。」黃光華說,自動化正是台灣產業發展的方向,應該趁此機會好好結合。「如果企業主有心要自動化,做產業升級,那風險是很大的,投資額很高。政府應該要多輔導這樣的台商回台灣投資,在資金和技術面給予協助鼓勵。」楊家彥也指出,政府對中小企業應該要有不同策略。「不要再讓他們單打獨鬥,政府要建立共同平台,讓中小企業合作,並避免產業的過度集中,降低風險。」
越南排華事件,台商雖然受到波及,但台灣能否把握機會,讓過去無法升級轉型的產業升級,甚至讓台商回台投資,不再流浪?這對企業主和政府,都是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