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歐晉德請辭董事長,政府啟動國有化高鐵的第一步。專家認為,必須節流,並活化土地資產,才能創造更多收益。
當前高鐵挑戰有二,首先是財務問題,其次則是遲遲未見進展的車站周邊土地開發問題。財務問題部分,以二○一三年上半年財報,高鐵累積虧仍高達五三四億元;其次,發行六年、本於○九年陸續屆滿的特別股,總金額約四○○億元,經延展十三個月,迄今高鐵公司仍未贖回。這些到期逾三年的特別股,積欠越來越多股息,成為高鐵一大負擔。
依目前所知的交通部計畫,除了由原期交所董事長范志強接任高鐵董座,另擬將高鐵的特許營運期延長,而為求公平,交通部也計畫提高官股比率,以使特許營運期延長的利益能夠全民共享,而非獨厚高鐵股東。「假設現在就確認延長特許年限,可以想見,高鐵股價勢必會飆漲好幾倍。那形同讓原始股東獲利,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召委蔡其昌說。
延長特許營運期為何能讓高鐵轉危為安,說穿了,還是在於折舊。目前高鐵的折舊攤提是採「運量百分比法」,其計算方式,是以「估計在剩下的特許營運期當中會有多少運量」為分母,至於分子,基本上則是「當期實際運量」。在此之下,分母越大,每次所要攤提的金額越少;分母要如何變大呢?把特許期拉長,估計運量自然也就變大了。
這一招若能上路,當然能讓高鐵財報立刻美化,但別忘了,○九年高鐵就曾在折舊方式上做調整,如果交通部這一回國有化的想法,只是「延長特許期的必要公平配套」,恐無助於高鐵真正轉骨。
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副教授李克聰指出,高鐵收歸國有作法正確,但更重要的還是要透過開發高鐵沿線的土地,才能開源。「土地開發是(高鐵建設)重要的一環,政府責無旁貸。」他說。
高鐵前董事長殷琪曾公開表示,對於高鐵「僅僅局限在一個交通運具的角色中求取生存之道」感到遺憾;的確,如果政府不從更高層的國土改造角度思考高鐵土地開發之道,只是在最簡單的折舊問題上尋求短期解套,高鐵的後路,恐怕仍難自此一路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