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生活松菸店開幕,成為台灣本土品牌的搖籃。這回,台灣不再追隨韓國,還有機會在文化領域領先韓國。
放眼望去,當今如文化內容、網路和生物科技,其實我們一直在模仿韓國;我們的戲劇、流行音樂、服飾等,都深受韓國的影響,這是以前我們認為絕對不可能的事。台灣文化融合了原住民、台灣人和中國人的多元元素,這是東北亞少有的優勢。然而,台灣文化之所以無法恰當地創造收入,原因在於缺乏銷售管道。
把文化當作營利工具,聽起來俗不可耐,甚至是邪惡的念頭;文化就應該是文化,靠文化賺錢總有那麼點不入流。可是,搞文化不賺錢,就沒辦法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創造文化產品。任何一個可以讓人賺大錢的商業領域,就能吸引最頂尖的人才。同樣邏輯,在環保領域裡,也可以盡量讓更多人進入台灣的原始野地,有助於化解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衝突。
文化產品要賺錢,需要銷售管道;即使是好萊塢,一開始也是靠電影院網絡來銷售電影。同理,台灣的手工藝品和文化產品,也需要銷售管道。台灣廠商在中國已掌控零售通路,而且中國已是台灣文化產業最大的出口市場。台灣公司在設計和管理百貨公司、咖啡廳和麵包店皆有獨到之處。由大型連鎖量販店可以看出,台灣的經銷的確有過人之處,甚至可運用文化來賺錢。
但若要真正獲得全球性的關注,文化產業必須在自己的國家擁有堅實基礎。不幸的是,台灣內需市場太小,文化產值比重拉不高,難以支撐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台灣的消費大咖雖然僅占人口的八%,但消費比重卻相當高,而這些人中,還有很大比率長住中國。
至目前為止,台灣文化產業仍多由政府經營或贊助,台灣手工業推廣中心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是一個相當傑出的單位,卻無法創造真正可行的商業模式,政府經營的營利事業就是做不起來。
另一個強烈對比的例子,是最近剛開幕的誠品生活松菸店,這是台灣第一次以這樣的規模,嘗試經營文化產業,不僅將工藝與文化結合起來,還藉由這樣的方式,發展一個永續成長的企業。更重要的是,這家複合式商場並非只是台灣文化產品的展示櫥窗,而是台灣本土品牌的搖籃。開幕首日人潮爆滿,肯定也會為該地區其他店家帶來人潮,也將吸引日本、歐美及中國觀光客光顧;這些外來客將會第一手接觸到台灣品牌、設計和創新,進而產生高度的認同意識。
這回,台灣不再追隨韓國,還有機會在文化領域領先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