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是我的定存股,幾年前在興櫃開始買,一直持有到現在。
最近日圓貶值,慧洋海運是少數受益股,因為帳上借款,都是日幣。經營團隊有些認知跟同業差很多,只在日本造船廠造船;船還沒下水,就跟航商簽長期租約;散裝船,但是以小船為主,因此跟煤炭、鐵礦砂的國際行情相關性低。因為有這些怪僻,不受資本市場喜歡,本益比一直不高。
話說回來,整個航運股的本益比都不高,波動度太大,成長性有限。
當年要轉上市的時候,日圓曝險部位高,頗受爭議。公司認為,日圓不可能一路走高,不需要避險。這大概是跟日本供應商與客戶長期交流的心得,日本人沒騙他,他們自己在匯率上也吃大虧。
日圓的利率應該比美元低很多,前幾年,亞洲人普遍認為美元只會貶值,很多公司都拼命借美元,搞得亞洲美元利率飆高。結果現在外匯市場風向轉了,當年很厲害借美元的公司,現在頭殼溫度應該很燒。
避險是教科書說的,媒體或研究員也很喜歡這個詞,但是這成本很高!昨天講台灣金融業沒前途,從這事就看得出來。避險應該是金融業提供的服務,而且是高利潤的業務,但是台灣政府規定,避險要交給老外做,自己不能做。香港金融業的繁華,有很大比例是靠台灣這種怠惰貢獻的。去年國泰蔡宏圖,試著向金管會提出改變的可能,沒看到後續報導。估計只要陳裕璋在位一天,就不會有新業務,台灣就繼續當金融被殖民地吧。
一般企業經營,就別妄想在匯率上賺錢,不要在這上面出狀況就好,最好是像台積電一樣,收入是美元、成本也是美元,自然避險。賺的錢要換成台幣,但這只影響賺多賺少,對公司經營沒有危害。慧洋算福大命大,這關險險讓他過了。
慧洋另一個讓資本市場難以理解之處在於資本運作,有兩年,又辦現增、又配現金股息。公司認為很正常,一來經營有獲利,本來就該分配給股東(這個讚!),所以要配現金股息;如果營運有需要,錢不夠,當然就辦現增,讓股東掏錢。這兩個是獨立事件,互不干擾。
以前會覺得,左口袋換到右口袋,加上現增跟配息的作業成本都不低,還有稅的問題,同一年度配息加現增,實在蠢得有剩。看了幾年之後,似乎也有道理。穩定配現金股息,是公司的責任,這沒啥好討論的。至於要不要辦現增,擴張船隊,這就是對產業的展望,屬於經營者的責任與權限。當然也可以繼續討論,不然就借錢好了,反正現在利息那麼低。可是,借錢,又牽扯到前面說的匯率問題,用貸款取代增資,會讓問題更嚴重。
有天跟造船的朋友講到這,討論半天,這行業資本密集,從上游到下游,都在嚴密做資本負債的管理。做不好的,一次循環就出局。能活過兩、三個循環的,大概都建立起自己的財務操作模式,想改也不太可能。
前兩天,藍董談到景氣的看法,他認為上半年新船下水多,運價還是不好;下半年,拆船的量會增加,過度的供給被裁減,循環有機會往上。
我對這段話的解讀:沒談到需求,應該是普普。中國需求因素停滯,美國製造起來,對跨洋運輸的需求有大影響。供給過剩是事實,而且在惡化中,因為新船下水不會放在海裡生鏽,舊船拆解要看狀況。今天說要拆,後天運費漲了,就又有人變卦。所以靠拆船來解決問題,這個不可靠。
左來右去,這家公司,還是沒多大成長性,依然是定存股,賺差價的機會太低、太低。